生活報17日訊(記者霍營)17日下午,伴隨著極富視覺沖擊的“ai腦力覺醒”視頻和勁爆火熱的機器人開場舞,“2018年黑龍江省首屆三甲醫院人工智能(ai)人機協作體驗賽”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附屬哈爾濱市第一醫院拉開帷幕,20支代表隊、60名醫生,摩拳擦掌投入神經影像診斷及ai輔助“雙腦”互動實踐巔峰對決。
人工智能參賽前
“學習”了上百萬個病例
參加本次大賽的醫生均是來自省內20家三甲醫院的影像科以及臨床科室的醫生,大賽分兩組進行,每組3人的精英團隊在40分鐘內分別判讀16道神經影像學題目。據了解,這次參加比賽的人工智能名字叫做“bi o-mi nd天醫智”,是全球首款頭部疾病mri、ct影像ai輔助診斷的軟件,參賽前它已經“學習”了上百萬個病例。此次人機體驗賽主要比拼判斷腦腫瘤的準確率,以及對腦出血風險進行評估,而參賽試題都是事先有明確病理結果的。
記者在現場看到,比賽開始后,醫生們都全神貫注地盯著電腦,不敢有絲毫分神。哈市一院磁共振室王巖主任告訴記者,“第一次在人工智能輔助下比拼看片,這種體驗確實很緊張、刺激。”王巖坦言,與人腦相比,人工智能學習能力強,判斷快,準確率高,在這方面它的優勢比較明顯。
有ai輔助醫生答題正確率提高近四成
經過兩個回合的廝殺,沒有ai輔助的情況下,醫生答題正確數為229題,診斷正確率為47.71%;有ai輔助下,醫生答題正確數為403題,診斷正確率達83.96%。最終,農墾紅興隆管理局中心醫院代表隊以77.08%的正確率獲得三等獎;哈醫大二院代表隊以80.25%的正確率獲得二等獎;牡丹江市第二醫院代表隊以81.25%的正確率拔得頭籌。
牡丹江市第二醫院影像科的郭艷莉告訴記者,“平時的工作中,醫生看病時除了要看影像的片子,同時還會結合患者的性別、年齡、病史,最后才做出診斷。”郭艷莉覺得,在這些方面ai目前還做不到。王巖主任認為,隨著ai的不斷發展、完善、升級,它以后不但可以幫助醫生輔助診斷工作,而且還能幫基層醫院培訓醫生,提高醫學技能,前景非常廣闊。
局限于單病種檢出人工智能并不會取代醫生
哈市一院孟慶剛院長說,舉辦本次大賽的目的是為了推廣應用人工智能的成熟技術,減輕醫生工作強度,節約醫療成本。雖然目前ai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影像分析、輔助診斷、手術診療、新藥研發、流行病預測和防控等環節逐步發揮重要的輔助作用。但在孟院長看來,人工智能并不會取代人類醫生,人文關懷是人工智能無法達到的。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資深影像學教授、放射科原主任杜湘珂說,ai人工智能的能力局限于對單病種的檢出,缺乏對疾病發生發展的動態分析能力,人工智能取代醫生是不可能的。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