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17日消息(記者郭淼)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日前,江淮汽車召回2015年1月27日至2015年12月28日生產的部分純電動汽車,共計4248輛。召回公告顯示,其原因為電池包電氣部件由于生產波動,在車輛使用過程中可能發生局部過熱,導致電池熱失控,存在安全隱患。
“熱失控”是指電池內部出現放熱連鎖反應,引起電池溫升速率急劇變化的過熱現象,很有可能導致電動車的自燃或爆炸。
那么,此次召回究竟是否如有些媒體解讀的那樣是電池出現了問題呢?中國電動汽車電池又是否存在“低配”現象呢?
近日,江淮汽車召回2015年1月27日至2015年12月28日生產的部分純電動汽車,共計4248輛。江淮公告顯示,召回原因是電池包電氣部件由于生產波動,在車輛使用過程中可能發生局部過熱,導致電池熱失控,存在安全隱患。
為此,有媒體解讀這是國內首次因電池問題召回電動汽車案例。對此,國家863電動車重大專項動力電池測試中心主任王子冬認為,把江淮此次召回電動汽車的板子打在“電池”上,顯然是跑偏了,這個鍋“電池”不背。
王子冬介紹說:“電池包或者電池系統里面包含電池、電氣部件、傳感器、bms(電池管理系統)等。這次召回沒有說電池的問題,是說電氣部件有問題。比如很多汽車傳感器有問題,但并不代表它不安全。如果是電池的問題,江淮幾十萬輛都要召回了,不僅僅是這幾千臺車的問題。”
汽車廠家江淮明明說的電氣部件的問題,為什么有人偏偏還要認為是電池的錯呢?這恐怕與這幾年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下,電池安全事故頻頻出現不無關系。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我國發生的電動車起火事故超過30起,涉及乘用車、客車、物流車等不同車型。具體來看,電動車自燃的場景主要包括充電時、行駛或放置過程中、碰撞翻車和涉水浸泡后引起,而多起事故的矛頭又都指向了電池“熱失控”問題。
此前王子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電動汽車電池問題多有發生,主要與盲目提高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后沒有進行充分的驗證有關。
王子冬表示:“如果開發不到位,在產品上市之后,使用一段時間就會把產品的問題暴露出來,如果開發的時候(企業)做的很完整,做了大量試驗,在使用中(就會避免),因為該暴露的問題都暴露完了。”
據了解,目前,補貼政策成為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同時,對高電池能量密度的鼓勵,也促使了電池企業和車企以此為導向開發產品。然而這種發展模式下,電池安全的防范和控制也存在風險。北京大學教授、鋰電“達沃斯”學術委員會主席其魯也曾公開表示,過于追求高能量密度、高續航里程、快充等,只會使電動車的安全問題“越來越可怕”。而諸如高鎳三元電池、固態電池、氫燃料電池等目前行業里越來越熱的新技術,比錳酸鋰、磷酸亞鐵鋰的材料更容易釋放大量熱量,安全方面的挑戰更大。
《電動汽車觀察家》總編輯邱鍇俊指出,最近幾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都是和電動汽車所用的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續航里程相關,動力電池能量密度越高,續航里程越長拿到的也就越多,這樣,整個企業為了拿到更多的補貼就會貼近這個要求去生產汽車,可能導致有一些企業其實并沒有達到這樣的安全控制水平,就上了這么高的密度或者這么長的續航里程,所以導致一些汽車出現安全或者品質方面的問題。
邱鍇俊坦言,盡管目前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技術在不斷進步,但和日韓一流企業比,還存在一定差距。而隨著補貼完全退出的時間越來越近,以及日韓電池企業的卷土重來,我國電池產業也將面臨新的沖擊。
邱鍇俊認為,競爭在促使本土電池企業提升同時,電動車制造商的品質也將隨之再上一個臺階。他說:“我相信會加速優勝劣汰的過程,讓更多優質的電池產品被更多的電動企業所采用,這樣間接上會提升一些電動汽車的整體水平。”
來源:央廣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