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晚,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主辦的大型新編現代婺劇《五金人家》在廣電大劇院成功獻演,為全市人民獻上精神文化大餐。
《五金人家》通過展現浙江永康一戶普通人家的艱辛創業經歷,貫穿起改革開放40年的壯闊歷程。全劇以永康打銅匠應建康一家三代人的命運沉浮,濃縮永康五金人的奮斗歷程,體現永康人吃苦耐勞、腳踏實地、堅韌拼搏的工匠精神,反映改革開放40年,永康五金工業由匠人挑行擔走四方的“小五金”,走向工廠林立的“大五金”的變遷。
較之傳統婺劇,新編現代婺劇觀看門檻更低,臺詞更通俗易懂,主題緊扣時代,讓在場觀眾看得津津有味。
足以容納千人的廣電大劇院座無虛席。人雖多,但非常安靜,人們聚精會神地欣賞表演。從貧窮善良的應建康夫婦撿到棄嬰起名立華開始,到立華跟隨建康師傅冒風雨、爬巍山,跋山涉水,以誠心感化動歪腦筋的顧客,再到兄弟倆幾經波折重歸于好,下一代人接過銅鋪擔子,齊心協力發揚祖輩父業,觀眾的情緒時刻被劇情牽動。直至音樂落下,演員一一上臺謝幕,人們才從劇情里回過神來,會場里掌聲雷動。
正如劇中第一代五金人應建康所說“你我打銅人,誠信應為萬事先”,以及第二代五金人應立華說的“我們開銅鋪,本就不是為了大富大貴,而是為了便利鄉親”,第三代五金子孫應津津繼承父輩的理念,決心將銅鋪發揚光大,映照的正是五金工匠代代相傳的以“誠”為本的寶貴精神。
50多歲的市民樓女士是一個婺劇迷,看到入迷處,她還會跟著哼唱幾句。當晚,他們全家一起來看《五金人家》,不僅老一輩人看得歡喜,年輕人也有滋有味的,就連最小的孫子看著舞龍也目不轉睛。“這樣的形式很好,讓小輩們更了解我們的家鄉歷史。”她笑瞇瞇地對記者說。
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如今,當年的行擔人好多已經成為了企業家,永康的一個個“銅鋪”變成了一家家五金企業,五金產品做大做強,暢銷海內外。在這背后,是誠信為本、精益求精、不忘初心、服務社會等等五金文化的支撐,充分體現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更強的競爭力。
從《清正胡公》到《陳亮上書》,再到《五金人家》。近年來,我市文藝精品工程不斷。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在傳統婺劇的基礎上加以改編,添加現代元素,寓教于樂,一部部人民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正在不斷孕育萌芽。
來源:浙江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