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單位制邁入量子化時代:全部由常數定義突破時空局限
新華網北京12月11日電(王忻)12月11日,市場監管總局在京召開國際單位制重大變革新聞發布會。總局計量司司長謝軍在發布會上透露,自明年5月20日起,中國將開始使用新修訂后的國際單位制。為抓住此次變革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我國將強化計量量子化戰略研究,并制定量子化時代的中國計量發展新規劃(2020年-2035年)。
11月16日,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在法國巴黎召開,經包括中國在內的53個成員國集體表決,全票通過了關于“修訂國際單位制(si)”的1號決議。根據決議,質量單位“千克”、電流單位“安培”、溫度單位“開爾文”、物質的量單位“摩爾”等4個si基本單位的定義將由常數定義,于明年的“世界計量日”——5月20日正式生效。
據了解,加之此前對時間單位“秒”、長度單位“米”和發光強度單位“坎德拉”的重新定義,至此,國際計量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全部實現由常數定義,是改變國際單位制采用實物計量的歷史性變革。
國際單位制大家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接觸到“米”、“千克”、“秒”等計量單位。國際單位制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計量單位制,是構成國際計量體系的基石,也是促進人類不斷進步的基礎性工具。這次國際單位制的成功變革,實現了國際測量體系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部建立在定義常數之上,將保證si長期穩定性和環宇通用性,也將開啟任意時刻、任意地點、任意主體根據定義復現單位量值的大門。
那么,國際單位制的變革會給普通百姓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和影響?
“此次變革從表面來看,大家可能感覺不到發生的變化,就如同我們給房子換了一個更加堅固的地基,并不太會直接影響我們生活起居,但它實際上已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謝軍表示,這次si重新定義生效后,對于大多數科研人員以及產業發展、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來說,不會直接造成大的改變,原有的測量結果仍將是連續的、穩定的。但從專業角度觀察,si的重新定義,將改變國際計量體系和現有計量格局。
他指出,si重新定義將實現量值傳遞溯源鏈路扁平化,使量值溯源鏈條更短、速度更快、測量結果更準更穩;將催生新的測量原理、測量方法和測量儀器,不受環境干擾無需校準的實時測量,眾多物理量、化學量和生物量的極限測量等將成為可能;重新定義和量子測量技術發展將使得計量基準可隨時隨地復現,精準測量,將直接促進市場公平交易、實現精準醫療、改善環保節能等,將惠及人類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表示,這次國際單位制的“基石”完全建立在“常數”上,新定義用自然界恒定不變的“常數”替代了實物原器,保障了國際單位制的長期穩定性;“定義常數”不受時空和人為因素的限制,保障了國際單位制的客觀通用性;新定義可在任意范圍復現,保障了國際單位制的全范圍準確性;新定義不受復現方法限制,保障了國際單位制的未來適用性。
來源:儀器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