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廚具網
    手機版    二維碼   標簽云  廚具企業大全

突破關鍵共性技術 促進工業轉型升級

2024-05-13 19:50:22 來源: 作者/編輯: 瀏覽次數:7656 手機訪問 使用手機“掃一掃”以下二維碼,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萍紕撔率翘岣呱鐣a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黨中央在十六大作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以來,進一步把科技創新作為國家發展戰略全局的核心,充分體現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深刻內涵。

作為當前產業創新基礎的關鍵共性技術薄弱已成為制約工業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重要瓶頸。加大力度突破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提高產業競爭力成為&ldquo十二五&rdquo工業轉型升級戰略的重點之一。為推進產業技術創新工作,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12年組織實施了&ldquo百項技術創新推進計劃&rdquo,集中資源和手段,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攻關100項左右的關鍵共性技術,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實現重點產業領域的技術突破,對新時期推動關鍵共性技術的開發工作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關鍵共性技術是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

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是我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環節。

(一)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研究是實施產業技術政策的核心內容

產業技術進步和創新是直接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核心源動力,產業技術政策已成為調動社會資源,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指導產業技術發展方向,促進產業技術進步的重要手段。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具有基礎性、關聯性、系統性、開放性等特點,屬于競爭前技術,能夠在一個或多個行業中廣泛應用并產生深度影響。從發達工業國家的實踐經驗可以看出,支持關鍵共性技術研究作為一種政策工具和杠桿,最重要的是抓住其經濟和社會效益大、影響面廣的特點,通過支持本國產業進行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為提升國內產業競爭力奠定技術基礎。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已成為世界各國產業技術創新政策的核心內容,更是一些發達國家提高國際競爭力、振興國家經濟的重要手段。克林頓在任期間,美國政府對產業技術給予了實質性的強有力的支持,大力發展信息技術與傳統制造技術相結合的先進制造技術,用于改造傳統產業,不僅使美國制造業重振雄風,同時也使美國經濟得以復蘇,并在20世紀90年代保持了長達10年的持續增長。2007年美國實施&ldquo技術創新計劃&rdquo,取代從1990年開始實施的&ldquo先進技術計劃&rdquo。&ldquo技術創新計劃&rdquo針對&ldquo國家重點需求領域&rdquo的基礎和核心技術的研發活動加大投資,通過可持續的技術領先來保證美國的未來優勢。2010年美國把制造技術作為&ldquo技術創新計劃&rdquo的重點發展方向,解決國家需要的關鍵技術創新,振興制造業,發展經濟。歐洲、韓國等都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和計劃,爭取全球技術優勢。我國也通過重大技術裝備研制計劃、重大產業技術研究開發計劃、科技支撐計劃等科技計劃,對一些亟待解決的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給予政策支持。

(二)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研究是促進產業做強做大的技術基礎

要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實現做強做大,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品技術水平和附加值,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基礎研究&rarr關鍵共性技術研究&rarr產品開發&rarr產業化構成了工業技術創新體系的主要環節,關鍵共性技術是工業技術創新發展中最富創新性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層面和關鍵環節,是產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技術基礎,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技術,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石。如關鍵共性技術中的現代設計理論、設計方法和網絡化、協同化、開放式、數字化設計技術和制造技術,是產品創新的基礎手段;特大型和關鍵零件的焊接、鑄造、塑性成形、熱處理及精密成形技術、高效加工技術和亞微米到納米級的細微制造技術,是產品質量的保證。因此,結合當前產業發展瓶頸及新興產業發展急需,圍繞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降耗、新材料制備、智能制造、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等重點方向,充分發揮行業龍頭企業的主導作用和研究院所的支撐作用,創新研究機制,組織實施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開發,解決工業發展中的技術瓶頸,是促進工業做強做大、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和技術基礎。

(三)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研究是保障產業安全可控的重要支撐

進入后金融危機時代,國際經濟形勢錯綜復雜,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將發生深刻改變,工業發達國家再工業化趨勢明顯,瞄準高端制造和新興產業重塑競爭優勢;新興市場國家整體實力上升,橫向同質產品的低成本競爭日益激烈,縱向同類產品的高技術競爭成為焦點。我國產業的發展不僅受到歐美市場萎縮,以及工業發達國家知識產權、技術標準、綠色壁壘等貿易保護措施的&ldquo高端卡位&rdquo,也面臨著新興經濟體更低成本競爭優勢所形成的&ldquo低端擠壓&rdquo,產業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為此,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研究,轉變過度依賴投資的增長模式,提高技術在產業發展中的貢獻度,加大向產業價值鏈高端的轉移,才能使我國產業實現持續發展。同時,加強在高端裝備、新材料、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培育新的競爭優勢,才能真正使我國部分產業在全球市場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我國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取得新成就

(一)創新體系建設逐步完善,企業主體作用更加顯現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工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成效顯著,企業主體地位不斷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完善。截止到2012年,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已達130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達306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已達887家,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共性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形成。龍頭企業的研發能力得到逐步加強,研究條件、資金投入、人才儲備等方面都有了巨大提高。企業為提高產品競爭力、保持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更加關注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的開發,通過自主研究開發和產學研合作等取得了豐碩的成果。&ldquo十一五&rdquo末期,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4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開發經費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為1%左右,工業企業專利申請量已占國內申請總量的53%。

(二)創新能力得到不斷提升,關鍵共性技術取得突破

近十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和科技計劃的支持下,通過技術創新,攻克了一大批制約產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部分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有效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保證了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一批關鍵共性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甚至國際領先,如大容量電爐生產高品質工業硅節能關鍵技術、電解錳電解后序工段連續拋瀝逆洗及自控技術、低品位難選礦綜合選別與利用技術、新一代tmcp(控軋控冷)技術、高性能硅鋼技術、大型節能環保稀土電解槽及工業制備技術等。近兩年來,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突破了高性能通用數字信號處理器、實時數據庫管理系統技術、網絡應用中間件技術、新一代搜索引擎技術、辦公軟件技術、新型智能移動終端嵌入式操作系統技術、mosfet功率器件技術、igbt芯片及模塊技術、全數字化高速高精運動控制技術、高速切削技術等關鍵技術,有效促進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三)有效支撐產業技術進步,推動工業轉型升級

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原有的投資驅動、規模擴張、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只能是提升價值鏈,提升產品附加值,通過提高質量和效益來贏得更長時間的可持續發展。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創新是體現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和技術創新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平臺,是技術創新支撐產業發展的集中展示,近十年來我國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的發展有效地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如,大型預焙鋁電解槽技術的突破和系列化應用取得巨大成功,使我國電解鋁工業單位能耗大幅下降,減少污染物排放70%以上,而自適應控制技術、模糊控制技術和智能模糊控制技術的開發應用使噸鋁節電在100千瓦時左右。裝備制造業中關鍵共性技術在重大技術裝備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先進的新型、高效、優質、高精度成形技術如感應電爐雙聯熔煉技術、少無切削鍛壓工藝、粉末冶金技術等在生產中大量采用,提升了裝備的性能水平、加工效率和附加值。td-lte作為我國主導的第四代通信標準,已正式成為4g國際標準,td-lte六城市規模技術試驗已實現了預定目標,擴大規模試驗已經啟動,并贏得了全球廣泛的產業鏈支持。我國td-lte的系統、終端、芯片、儀表的完整產業鏈已初步建立,我國芯片企業掌握了td-lte通信系統及終端芯片的關鍵技術和核心設計方法,對于提升我國芯片企業在未來國際4g時代的技術和市場地位具有重大的意義。

然而,目前我國關鍵共性技術研究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與國民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相比,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一是創新能力薄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少,核心關鍵技術缺乏,對外依存度較高。二是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的迫切性和意識不強,研發投入十分有限,且重點用于產品開發,對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也難以顧及。三是對關鍵共性技術創新的經費投入不足。近些年來,國家對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的引導性投入不夠,企業的投入積極性也不高,進而也影響了關鍵共性技術的持續創新。

三、推進關鍵共性技術發展的重點任務

(一)繼續抓好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落實

《&ldquo十二五&rdquo產業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

 
本條標題:突破關鍵共性技術 促進工業轉型升級
本條信息網址:
文本助手 資訊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
閱讀關鍵詞
  • 手機瀏覽本文

    手機應用中掃描本文二維碼,即可瀏覽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網絡中。

  • 微信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關注中華廚具網微信公眾號,實時了解行業最新動態。

版權/免責聲明:
一、本文圖片及內容來自網絡,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如涉及各類版權問題請聯系及時刪除。
二、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三、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中華廚具網

0相關評論
今日熱點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薦品牌更多
熱門頻道
關閉廣告
合作伙伴:
中華廚具網 魯ICP備2021046805號         魯公網安備 37162502000363號 (c)2018-2025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資有風險 加盟需謹慎
關閉廣告
關閉廣告
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宅男小说|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费精品| 国产Av激情久久无码天堂|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鸭|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无码AV中文字幕久久专区| 一本一道久久精品综合| 2020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99久久婷婷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婷婷香蕉久久久久久| 久久99毛片免费观看不卡| 性高湖久久久久久久久AAAAA|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站| 久久久久18|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_久久久 |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久久九色综合九色99伊人|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二区麻豆| 激情五月综合综合久久69| 国产精品久久网|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高清|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 色88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韩国免费A级毛片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古代|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 国内精品久久国产大陆|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无码乱码观看精品久久| 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综合中文网| 久久久黄片| 中文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久久久久亚洲国产| 久久狠狠爱亚洲综合影院|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蜜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