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8 17:42來源:
原標題:張旭陽:人工智能推動金融服務升級 智能金融是有溫度的金融
12月8日消息,以“探索金融與科技融合發展之道”為主題的2018第二屆中國互聯網金融論壇今日在京召開,度小滿金融副總裁張旭陽出席并發表演講。
張旭陽指出,人工智能已成為新的工業革命,未來商業模式也會發生很大變化,除了提供產品和服務以外,數據+產品+服務+內容成為閉環,售后服務不是提供產品的終點,反而是提供產品獲得數據的起點。同時人工智能推動金融向智能金融轉變,成為新一代金融科技3.0核心的組成部分。
在人工智能推動下,智能金融可以隨時隨地隨人隨需提供服務,第一代風險定價方面更好地幫助我們做風險及時性管理,同時更好深刻理解用戶,驅動商業模式創新,拓展服務邊界,從而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獲得性。
出了跟大家分享的人工智能在推動金融向智能金融發展,推動數字普惠的發展。外,他還對下一步發展,提幾個建議:
第一,如何平衡金融科技創新和風險的關系
要把整體金融科技分為兩大類技術類別:
一是通用技術,可以為各金融環節提供底層架構,叫中性的技術。
二是有可能會擴大金融風險波動率的技術。
對通用技術而言,可以在各層次鼓勵它們發展,包括智能客服、智能獲客、生物識別、機器學習和區塊鏈,對某些技術確實給我們帶來算法擁擠,或帶來加劇金融本身波動的技術,建議引入監管沙盒,防范潛在風險,提升準入門檻,通過前置性標準,使這種技術更好服務于金融企業,包括量化投資,包括可能大數據風控的分析。
技術的發展可能影響金融穩定,不管是2008年金融危機,還是過去中國幾年的金融波動,更多是金融內生性風險,而不是經濟上的風險。隨著金融科技的應用,可能要提前防范由于科技的使用,同質化,算法內生的擁擠帶來的可能金融波動。
第二,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應該強調制度的演進和技術進步共同發力。
很多時候行業內的進化始于技術,終于制度。隨著技術進步,金融制度相應安排也需要發生改變,以管控風險促進金融服務的模式演進,更好服務大眾和實體經濟。
建議:
一是個人投資賬戶體系。
在中國,大眾有很多銀行賬戶,但缺乏個人投資賬戶,作為個人投資賬戶有幾個前置條件:
1.是金融賬戶,可能是個人信托,可能是個人養老金賬戶,也可能是個人基金投顧賬戶。
2.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風險隔離,并且是一個封閉的可進行受托管理賬戶。
通過個人投資賬戶的引進,可以達到幾個方面的效果:
1.要真正落實kyc,現在很多時候大家投資一個金融產品,往往是以產品的起始金額、門檻作為評價是否有投資能力或風險偏好的前置條件,但在金融學上,實現風險過手和傳遞的話,很重要的條件是風險可承受。當我們拿100萬或300萬投資一個金融產品的情況,不可能保證這個金融產品沒有違約,這種情況下對個人損失是很大的,必然會因為聲譽風險帶來金融機構可能的剛兌。通過一個金融賬戶的構建,通過賬戶做kyc,而不是通過產品做kyc,不是通過簡單的問卷了解一個可投資者的偏好,而是通過所謂立體的更多元化的客戶畫像、用戶畫像,去衡量一個人的風險偏好、風險承受能力,以賬戶為體系的話,盡管賬戶里面是100萬或300萬資金,但投資某個金融產品可能是30萬、20萬,做到分散投資。
2.分散風險,打破剛兌,從而連通了投融資。
3.這個賬戶隨著金融技術的引入,可以更好做制度化資產配置,能幫助投資者作為實現理財的目的。理財是財富保護,理財是長期投資,理財是資產配置,理財是人生規劃。
4.培養一個長期投資者,現在中國金融市場并不缺乏流動性,也不缺資金,但缺乏長期資金,特別是機構投資者因為資金來源是散戶化的。
從去年到今年,公募基金最好銷的基金是貨幣市場基金,是短債基金。如果投資者本身投資視野更加延長,更加放長期的話,不管是股權或債券,這些金融產品能獲得更好的配置機會。希望在金融機構包括監管共同落實個人投資賬戶體系的進展。
二是對小貸公司的監管制度不斷完善。
小貸公司不同于互聯網貸款,是通過自身資本金和營銷授信為融資者提供服務。中國將近1萬家小貸公司,實投資本將近9000億人民幣,整個貸款余額超過1萬億,覆蓋90%以上中國縣域經濟,其中60%以上貸款人是小微企業和三農企業,但小貸公司過往十幾年也沒有任何大的風險實踐,但有很多不一樣的監管制度約束其發展,因此建議:
1.明確小貸公司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的法律地位,同時建立一個分級監管體制,地域性小貸公司由地方性金融局進行監管,全國展業或互聯網小貸公司由銀保監會進行監管。
2.小貸公司與金融機構同樣稅收和司法政策待遇,同時擴大小貸公司融資來源。現在小貸公司只能是資本金、銀行授信和借款,希望通過類似于小貸公司在銀行間市場或交易所市場發行企業債的模式,向機構投資者擴大資金來源,當然杠桿率是低于傳統銀行機構的杠桿率,在合適杠桿率控制下,使小貸公司整體風險是可控的。
來源:搜狐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