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紡織行業不斷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應對國際市場低迷、內外棉價差拉大、生產成本上漲等諸多外部風險,緊緊抓住內需市場機遇,全年紡織行業基本實現平穩運行,總體呈現緩中趨穩的走勢。種種跡象表明,我國紡織服裝工業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觸底反彈的信號日益明顯。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勇直言,去年我國紡織工業增長的成績來之不易,但成本上升和國內外棉價差依然是整個行業發展的&ldquo死結&rdquo。
聚焦2013年,正視困難,但不回避、不夸大困難,才是當前整個紡織行業應有擁有的心態。
a、運行數據
利潤增速位居前列 生產訂單向大企業集中
利潤增速位居三甲。根據國家統計局及海關統計數據,2012年全國3.7萬戶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總產值達到57810億元,同比增長12.3%;2012年1~11月利潤總額達到2457.5億元,全年利潤增長速度有望超過4%;全年全行業50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7793億元,同比增長14.6%;全社會口徑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達到2625.6億美元,同比增長3.3%。與全國主要工業制造業相比較,紡織行業生產增速位居中上游,利潤增速低于輕工和機械行業,位居前列,繼續發揮了紡織行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
內銷占比超過八成。2012年,內在動力增強與外部環境倒逼同時作用,促使紡織產業結構調整繼續深化,并對行業實現平穩運行發揮根本支撐作用。紡織行業技術進步促進生產效率提升,2012年1~11月規模以上企業人均產值同比增加14.2%。產業鏈終端環節品牌化發展取得成效,增勢良好,家紡、產業用兩大行業去年1~11月規模以上企業利潤增速分別達到14.9%和16.2%,顯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內需對紡織行業發展的首要驅動作用更加突出,市場結構進一步合理,全年規模以上企業內銷產值同比增長12.3%,高于同口徑出口交貨值增速9.9個百分點,內銷產值占到總產值的83%以上。
生產訂單向大企業集中。去年,紡織行業組織結構進一步優化,生產訂單向大企業集中的趨勢明顯,根據商務部數據,位居全國出口前20位的服裝企業2012年1~11月出口總額增速達到33.6%,高于服裝行業出口平均增速30.2個百分點。區域布局結構調整繼續推進,中部六省全年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長15.9%,高于東部地區3個百分點。
b、運行特點(一)
棉紗進口激增 內銷市場紅紅火火
&ldquo高價差&rdquo下棉紗進口大增。去年以來,持續居高不下的國內外棉價差使得我國棉紡企業叫苦不迭。受到國內棉花收儲政策的影響,去年國內棉花價格穩定在1.9萬元/噸~2萬元/噸,但國際棉價持續低迷,國內外棉價差最高時接近7000元/噸。迫于高棉價壓力,加上棉花進口配額的限制,不少棉紡企業選擇進口棉紗線替代棉花,導致去年我國棉紗進口量大幅增長。
據統計,去年1~11月,我國累計進口棉紗線136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69.4%,增速提高82個百分點,預計全年將進口150萬噸棉紗線。同期,全國僅出口棉紗線40萬噸,同比增長9.8%,棉織物出口71.3億米,同比增長33.3%。2012年全年累計進口棉花513.8萬噸,同比增長52.8%,增速提高34個百分點。
同樣受到高額棉價差的制約,我國與棉花相關的產品出口均出現減少。去年1~11月,我國棉紡織產品出口210億美元,同比下降3.8%;而進口66.2億美元,同比增長23.9%。高棉價也進一步擠壓了棉紡企業的經濟效益。去年1~11月,規模以上棉紡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3.5%,利潤同比增長7.5%,與2011年相比增速下滑較快;同期,規模以上棉紡企業虧損面達到13%。
內銷市場依舊紅火。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1~11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6832.5億元,同比增長14.2%。其中,服裝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8.2%。從去年前10個月的數據來看,我國規模以上紡織工業實現內銷產值38476.38億元,同比增長12.93%,增速較1~9月的12.52%加快0.41個百分點。1~10月內銷產值占銷售總產值的比重為84.05%,較上年同期提升1.76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國內市場的穩定繁榮已成為保障我國紡織行業運行回暖的重要動力。
以服裝行業為例,去年我國服裝內銷呈現前低后高的走勢,但增速有所放緩。2012年1~11月,服裝類商品零售額累計8611億元,同比增長18.2%,比2011年同期下降6個百分點。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去年前11個月,全國重點大型零售企業服裝銷售額達到1823.2億元,同比上升12.57%,比2011年下降7.04個百分點,也低于金融危機時2008、2009年同期水平。商務部重點監測的3000家零售企業銷售額數據顯示,2012年11月份重點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增長8.5%。其中,服裝銷售額同比增長約7.2%,比2011年同期下降6.9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新商業模式尤其是網絡消費模式越來越受到青睞,從而成為我國紡織內銷的一支生力軍。根據相關數據,截至2012年11月30日,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兩大網購平臺&mdash&mdash&mdash&ldquo天貓&rdquo和&ldquo淘寶&rdquo的總成交額突破1萬億元。若按照銷售規模進行比較,在2011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各省區市排名中,&ldquo淘寶+天貓&rdquo可以排在第五位,僅次于廣東、山東、江蘇和浙江。2011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4萬億元,1萬億元銷售規模相當于其中的5.4%。
c、運行特點(二)
出口呈現量跌價增趨勢 三季度觸底回暖
出口&ldquo量跌價增&rdquo趨勢明顯。去年,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呈現量跌價增的態勢,在出口數量下降3%的同時,出口均價同比增長5%,這表明我國出口產品質量和檔次進一步提升,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
以服裝行業為例,2012年1~11月,我國累計完成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1445.31億美元,同比上升3.4%,增幅比2011年降低15個百分點,大大低于2005~2011年12.8%的平均增幅。其中,服裝出口1171.87億美元,同比增長2.29%,出口數量為262.23億件,同比下降1.69%,下降幅度比2011年增大0.8個百分點;出口平均單價4.47美元,同比增長3.9%。同期,針織服裝出口680.22億美元,同比增長8.1%,出口數量為188.68億件,同比下降0.38%;梭織服裝出口491.65億美元,同比下降4.79%,出口數量為73.55億件,同比下降4.88%。
值得一提的是,出口價格增長對數量增長的擠出效應明顯。以服裝行業為例,在去年我國服裝出口價格高增長的1、2月份(累計增幅分別為11.07%和9.38%),服裝出口數量明顯下降,但此后隨著價格增幅回落,出口數量有所回升。
在經歷了2012年以來連續數月的負增長之后,紡織行業終于在去年第三季度顯露回暖勢頭,規模以上紡織工業利潤由負轉正,紡織服裝出口增速也止跌回升。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1~9月,我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812億元,同比增長0.41%,增速低于上年同期32.1個百分點,較去年一、二季度分別回升2.5和2.4個百分點。雖然利潤同比增長強度不大,但結束了連續多月的負增長勢頭,這也成為預示我國紡織行業回暖的重要信號。同期,規模以上紡織企業虧損面為16.4%,分別較一、二季度縮小3.2和2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增加81.3%,增幅分別較一、二季度收窄38.7和42.8個百分點。此后,我國紡織工業回暖勢頭進一步確立。去年前10個月,我國紡織工業累計實現利潤2087億,同比增長2.1%,全年利潤預計接近2500億,同比增長速度預計達到2%~3%。
進入三季度后,由于國家及時出臺促外貿增長措施,我國紡織服裝出口也出現了久違的回暖跡象。在累計增速連續兩個月下降之后,截至去年9月,我國出口紡織品服裝1871.14億美元,同比增長0.54%,增速較1~8月的-0.7%回升1.24個百分點。其中,9月當月紡織品服裝出口251.26億美元,環比8月份增加5.26億美元,增幅為2.14%,繼8月份之后再創月度出口新高。
另據統計,去年1~11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為2308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08%,雖仍低于全國貨物出口增速(7.3%)5.22個百分點,但較1~10月出口增速繼續加快0.08個百分點,之前連續幾個月&ldquo由負轉正&rdquo勢頭有所鞏固。
d、存在問題
國際市場需求低迷 內外棉價差持續拉大
盡管去年我國紡織工業實現平穩增長,但行業回暖的基礎還不牢固,動力尚且薄弱,諸多問題和壓力沒有明顯緩解。如國內外棉花價差持續拉大、各類要素成本持續上漲、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新開工項目同比增速尚未轉正、國際市場需求仍很低迷、人民幣長期升值趨勢較強等因素,都成為影響紡織行業回暖的重要制約因素。
國際市場需求低迷,訂單減少。根據相關數據,去年1~11月,美國和歐盟紡織品服裝進口總額同比分別下降0.9%和5%,造成我國出口企業訂單不足,這在服裝行業表現得尤為明顯。截至去年9月,我國服裝出口數量已經連續13個月負增長,企業虧損額同比大增近50%。據中國海關統計,去年前三季度,我國服裝出口數量每月降幅分別為6.44%、11.4%、3.65%、5.28%、3.79%、3.6%、4.53%、4.26%和2.9%。不僅出口數量持續下滑,出口金額增速也高位回落。截至去年9月,我國服裝出口金額累計增長幅度只有1.35%。
內外棉價差持續拉大,削弱競爭力。受國內管理政策影響,2012年底國內棉價比國際市場高出約45%,去年1~11月我國棉紗出口額同比下降8.9%,進口額卻大幅增長56.1%。去年四季度之后,國內外棉花價差不斷拉大。據有關市場監測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國內外棉花價差基本達到5700元/噸。國內外棉價差持續拉大,嚴重削弱了我國棉紡織產業鏈的國際競爭力,也是造成今年以來我國棉紗進口量增長較快的重要原因。
棉花高庫存對于棉花價格的抑制作用短期內無法消失,由于棉花種植效益連年下降,棉農種植積極性也持續降溫,進一步加劇了國內棉花市場的復雜程度。有關部門雖然執行了收儲、拋儲政策,來穩定棉花市場價格,調動棉農積極性,但地產棉的質量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