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2年日產、大眾等跨國車企紛紛從電動車轉投混合動力車之后,春節一過電動車又攤上了大事。曾經轟轟烈烈上馬電動車的美國能源部表示,美國2015年前部署100萬輛電動汽車的目標無法實現,“需求疲軟和可靠性問題一直困擾著汽車商引進電動車”。
美國能源部的表態有深刻的原因。銷量方面,2012年,純電動汽車在美國銷售了14687輛,僅為美國全年汽車銷量的0.1%。由于鋰電池安全技術不過關,通用雪佛蘭volt電動車、菲斯克首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跑車卡瑪均出現過起火事件。此外,美國的電動車產業鏈都不太景氣,例如電池企業a123已被中國零部件公司萬向收購,電動車公司coda接近破產,菲斯克公司則傳出了被國內四家車企競購的消息,整個電動車現狀可以用“尷尬”來形容。
2012年,電動車在中國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2年電動汽車(含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共售出12791輛,約占當年全部汽車銷量的0.7%。但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2012-2020)》里,我國確定的目標是2015年新能源車累計銷量達到50萬輛,2020年達到200萬輛。兩者相比差距尚遠。
因此,面對跨國車企轉移陣地、美國放棄2015年的電動車推廣目標,業內對中國的電動車推廣目標再次產生了質疑。要不要大力發展電動車、該不該確立過大的目標、如何發展電動車等課題成為業界爭論的焦點。
電動車戰略不能動
“目前,電動車在全球范圍內似乎都在降溫,今年的底特律車展也透露出了這種苗頭。在我國,電動車能否發展起來還有很多未知因素。如果我們操作得不好,很有可能也會冷下去。但是,中國發展電動車的決心不能動搖,因為中國與美國的國情不同。”國家863“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監理咨詢專家組組長王秉剛堅定地說。
他解釋,從能源來看,美國車市已經進入成熟期,保有量比較穩定,每年的新車增量大多來源于舊車置換,對能源的需求也比較穩定。中國的機動車保有量每年都在快速增長,對能源的需求也隨之增長,但2012年我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50%。從環境來看,中國已經屢次出現大范圍的霧霾天氣,pm2.5暴增,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這兩點決定了我國發展電動車的決心不能動搖。”
“中外發展電動車面臨許多相同的問題,比如購車成本、行駛里程、充電設施等。我們只要堅持下來,就有可能突破這些瓶頸。”王秉剛認為,目前電動車推廣難的原因之一是成本太高,成本高是因為電池貴,如果通過減少電池數量降低成本,又會導致行駛里程太短。因此,對電動車的定位,國內可以先從微型、小型電動車做起,解決短途使用的問題,同時降低成本,國家可以在這方面給予充足的政策扶持。至于續駛里程長、性能高的電動車,可以慢慢解決成本問題。
王秉剛表示,電動車推廣難的原因之二是基礎設施建設不夠便民、效率太低。“我認為配套設施建設應該遵循方便消費者的思路,電網建設了很多大型充電站,但這些不一定是消費者喜歡的,消費者最需要的是解決夜間停車充電的問題。比如私人買到電動車后,電力部門能不能很快在停車的地方建好充電設施,能不能在家里充電?但目前還沒有行政途徑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再喊口號、再談電動車的重要性,消費者也不會買單。”
此前,深圳曾出臺過一項措施,規定只要私人購買電動車,物業和電網就有義務配合他建設充電樁,但執行力度很差,電網積極性不高。在其他城市,連類似的措施都沒有。王秉剛建議,行政部門應該加快私人電動車充電設施的建設速度。
美國《消費者報告》指出,純電動車無法滿足車主的日常需求,并在可靠性上存在隱患,例如電動車起火事故加劇了消費者對電動車安全性的擔憂。對此,王秉剛認為,在電池技術方面,目前國內有相當一批企業的磷酸鐵鋰電池做得很好,安全性能有把握,隨著產量增加和原材料國產化,成本也在很快下降,電池性能逐步提升,2015年國內磷酸鐵鋰電池的性能有望提高50%。電池的回收也不是大問題,目前國家正在出臺措施解決回收問題。
(來源:互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