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
2006年的中國汽車業,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成為壓倒一切的主流聲音,未來若干年,這個聲音都將主導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路線的選擇。隨著中國汽車產業的逐漸壯大,全球汽車業格局勢必因此改變,中國汽車產業能否在這場變局中崛起并最終成為一極,政府的政策取向至關重要。
rnrn
對比日本、韓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歷史可以發現,無論是從上世紀70年代的“汽車國產化政策”,還是從上世紀80年代的“出口導向戰略”,韓國政府都對本國汽車工業的發展進行了長遠的戰略規劃,也自始至終進行引導,在資金、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支持。
rnrn
那么,中國政府能夠在汽車業的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發展中扮演什么角色?通過2006年一些政策的出臺和具體措施的落實,我們可以發現,引導中國汽車產業進行自主創新和發展自主品牌的政策已經初具雛形。
rnrn
開啟自主時代
rnrn
2006年對于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意義在于,藉由《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發布、業界對于前二十年“市場換技術”的合資道路的檢討以及即將出臺的汽車產業“十一五”規劃對于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的倡導,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主題從合資徹底轉變為自主,這將成為二十年以來中國汽車產業最具戰略意義的轉變。
rnrn
很難想象,如果不是政府大力提倡自主創新,中國主流汽車企業是否仍然滿足于每年坐享合資公司50%固定利潤而對本土品牌的墮落無動于衷。慶幸的是,政府適時提出了自主創新概念并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從而在整個汽車業界形成言必稱自主的氛圍。
rnrn
連續參與了汽車產業“七五”、“八五”一直到“十一五”規劃的國家發改委工業司副司長陳斌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一五”發展規劃將要求汽車生產企業制定自主品牌發展戰略。這樣,自主將是汽車企業的必然選擇。對于國有企業的負責人來說還將是一種政治任務,因為自主品牌的發展情況將成為其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rnrn
當自主成為主流聲音后,合資開始退居二線。發改委對于二者關系的界定是“堅持自主發展,進行國際合作”,要在利用現有合資企業和本土企業產業技術基礎上提高自主開發能力,用自主開發、聯合開發和兼并重組等多種方式發展自主品牌。對于合資企業在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陳斌表示,政府倡導合資企業發展自主品牌。合資企業要堅持雙贏原則,要發展自主創新能力。
rnrn
奇瑞汽車的標本意義
rnrn
自主創新成為國家戰略后,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指導下,科技部與國家開發銀行于3月20日在北京簽署貸款總額為億元的《“十一五”期間支持自主創新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其中將有部分資金投向汽車產業。
rnrn
隨后不久,科技部、國資委和中華全國總工會圈定了4個汽車行業創新型企業試點:一汽集團、奇瑞汽車、吉利汽車和宇通客車,對它們進行重點支持。
rnrn
以自主創新成果最顯著的奇瑞汽車為例,國家科技部在奇瑞汽車設立了“國家節能環保汽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奇瑞風云、旗云、東方之子、瑞虎、qq五款主力車型被中央國家機關采購中心納入公務用車采購和車改用車采購范圍。
rnrn
資金支持方面,2005年3月16日,國家開發銀行和奇瑞汽車簽署《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承諾在“十一五”期間為其總投資143億元的年產15萬臺發動機換型改造等高科技研發項目提供貸款支持,同時簽訂高科技研發項目《借款合同》,為奇瑞提供先期貸款24億元。2006年,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為奇瑞汽車專設的汽車電子、發動機技術等自主創新專項爭取到的國家資助資金將突破3億元。
rnrn
稅收方面,隨著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提上日程,本土汽車企業也將因此受惠。
rnrn
奇瑞只是一個深受政府器重的代表。幾大國有汽車企業集團和一些實力強大的民營企業都將受到政府的特別照顧。按照發改委的計劃,到2010年,中國汽車企業自主創新將取得實質性成果,自主創新方式將從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向集成創新過渡。大型企業形成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產品平臺開發能力,骨干企業形成原始創新能力,自主品牌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50%。
rnrn
來源:360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