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林登旅 報道 在南方電網廣西貴港供電局輸電管理所,一說起伍桂宏,就總會聯想到輸電電纜,還有他鉆在電纜溝里埋頭苦干的場景,貴港網區輸電電纜但凡有點什么事,第一時間也總能想到他。這個默默堅守在一線普通崗位樸實的80后,如果不融進他的工作細細了解,很難相信他是一個電力電纜高級技師和公司二級技能專家。
從個人成長到拉著團隊一起成長
第一次見到伍桂宏是在2013年冬,31歲的他剛剛擔任輸電運維四班的班長,這是他參加工作的第九個年頭。此時的輸電所在電纜專業基本是門外漢,除了他本人是個電纜技師外,再也找不到一個電纜高級工了。盡管他本人和班組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要花在架空線路運維上,但作為班長的他下定決心,在搞好架空線路運維的同時,一定要改變輸電所在電纜專業門外漢現狀。
他是一個很好學,領悟能力也很強的人,早在2005年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他就立志要學好本領服務電業。很幸運,參加工作的第二年他就被調到線路類工種技術含量最高的電纜公變班工作,在這里,他開始了拜師學藝的旅程,無論寒暑晝夜,每天的點點滴滴讓他快速完成了蛻變。憑著一份執著與干勁,2008年他上交了第一份學習成績單——廣西電網公司電纜技能競賽個人二等獎,還有隨之而來的“廣西電網公司青年崗位能手”和“廣西電網公司電纜技術能手”等稱號。
一個人成長也許很容易,但要拉起一個有戰斗力的隊伍就困難許多了,要徹底改變輸電所電纜專業門外漢的狀況談何容易。在電纜專業技術和技能學有所成后,他開始著手輸電所高壓電纜技能人才的培養。2014年,他帶領輸電所第一批電纜高級工開展考前培訓,當時沒有合適場地,也沒有培訓工具和材料,他就厚著臉皮去向其他部門借來了工具材料——幾段報廢的電纜和兩個不平整的電纜支架,靠幾把美工刀和簡易的電纜工具,在露天空地上手把手教學了一個多月。也許是對求知的渴望,也許是付出和收獲的正比關系,在他和學員的努力下,第一批參加考試的五個考生全部順利考取了電纜高級工證。有了第一批的經驗,第二批和第三批等的捷報也先后傳來,目前為止,在伍桂宏的培訓下,輸電所已建立起擁有兩個技師和十幾個高級工的電纜人才隊伍,而他本人隨著團隊的成長不斷進步,2014年考取了電纜高級技師證,2016年被聘為廣西電網三級技能專家,2018年更進一步被聘為廣西電網二級技能專家。
從解決工作難題到幫扶他人解決難題
如果所學所會不能有效應用到工作中,不能實實在在去解決生產的各種難題,再精湛的技術也毫無意義。
2014年,在對110千伏茂西線電纜測量環流時,發現環流嚴重超標,嚴重威脅著電纜的安全運行。憑著多年的電纜工作經驗,伍桂宏當場就初步判斷這是電纜外護套多點接地了。但外護套多點接地故障排查一直都是業內的難題,不同的方法得出的數據可能偏差很大,曾經不少老經驗在這方面都遭遇過滑鐵盧。再難啃的骨頭也得有人去啃,伍桂宏帶著設備在現場待了一個多星期,由于白天的噪音會影響到故障排查的判斷和測量精度,于是他白天要忙著開挖清理現場,晚上也要趁著寂靜開展排查工作,尤其是后面關鍵的兩天他總是工作到凌晨一兩點,終于將十幾個接地故障點全部排查出來并修補好,電纜環流又回到了正常范圍。
除了管轄的設備外,客戶遇到的一些難題,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他總能熱情幫助。2016年,貴港里昂生物發電廠投運前夕,35千伏進線電纜終耐壓試驗不通過,前后有七個電纜頭在試驗中爆炸,如果重新制作電纜終端還不合格將直接影響到整個電廠的投運。正當客戶無計可施的緊急關頭,伍桂宏急客戶之所及應邀來幫助解決這一難題,在仔細剖析電纜頭爆炸的原因后,他指出附件材料和施工工藝都存在很大問題,隨后在他全過程跟蹤指導下,第八個電纜終端終于快速制作完成并順利通過了耐壓試驗。
不僅是客戶,對縣級企業的幫扶他也充滿熱情。2017年國慶前夕,桂平供電公司下灣的一條35千伏電纜線路突發故障,眼看就要影響到國慶保電工作。為了保證能在國慶前能修復好故障及時復電,一接到幫扶任務,伍桂宏就馬上趕到現場連夜開展故障排查工作。經過一些列的測量后,他從波形分析出該段故障電纜存在一個中間頭,并且故障就是由該中間頭爆炸引起。但由于電纜運行年限太久、臺賬不清和運維人員變更等原因,現場人員一直認為該段電纜沒有中間頭,在伍桂宏的堅持和努力下,終于找到了中間頭并精準定位了故障點,及時保障了搶修工作的順利完成。
講安全說效率做好工作“主人翁”
安全問題是電力行業永恒的話題,尤其是線路特殊工種更要時刻把安全掛在腰帶,如何在“人少活多”的繁重任務中守好安全線成了他關注的焦點。
在長期的電纜運維工作中,他發現貴港網區110千伏電纜接地系統存在弊端,直接接地箱安裝在桿塔側終端側,運維人員在進行測量電纜環流等常規作業時要爬上鐵塔,不僅存在高空墜落和觸電的風險,而且單次作業時間也很長,這無疑給本就任務繁重的班組雪上加霜。對此,2015年起,他開始著手改造貴港網區110千伏電纜接地系統,將安裝在桿塔側的直接接地箱和安裝在變電站內的保護箱對調,同時根據人機功效調整了接地箱的安裝位置。改造后,不僅消除了測量環流等常規作業時高空墜落和觸電的風險,同時大大減少了單次作業時間。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