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體經濟中實現了原始積累的中國民營企業主們開始越來越多地將目光投向了回報率更高的虛擬經濟行業。在成本增加、產能過剩、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資金正從實體經濟向房產、證券、金融行業轉移,短暫的投機行為不斷上演。
曾令國人驕傲的“中國制造”正面臨著無人堅守的隱憂。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與會的經濟學家和業界人士也將目光聚焦在了隱憂重重的中國實體經濟。
“辦廠不如買房,投資不如投機”?
在博鰲亞洲論壇舉行的民營企業家圓桌會議上,金融服務業、房地產業被眾多參會民營企業家視為未來5年看好的投資方向。而出現這樣的選擇其實并不偶然。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的房價一路飆升,同時不斷上升的還有制造業的人力成本和原材料價格。在這種劇烈的落差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和企業家開始選擇將從實體經濟中積累的資金轉向房地產和資本市場。
“房地產行業圈錢速度快,3到5年一個周期,幾千萬元、幾億元的資金到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快錢。而做實業都是一分幾厘積累下來的。”湖北省荊州市權晟紡織印染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榮告訴記者。
在他看來,越來越多的實體經濟企業正在變成服務“快錢”的“殼”。“因為制造業企業融資快,房地產來錢快,拿企業融資來的錢做房地產,賺錢后再投實體,實體再融資,進而循環往復,已經成為現在比較流行的模式。”汪榮說。
而事實上,將實體經濟獲得的資金投向房地產在當下的中國已經算是一種相對“理性”的行為。更有一些民間資本,在短期利益的誘惑下流向了地下錢莊、農產品投機等風險極高但回報又極快的投機領域。
于是,中國的市場上開始出現一種奇特的現象,一方面大量制造業企業陷入資金短缺、投入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蒜你狠”“豆你玩”等看似荒謬的投機現象此起彼伏。
持續的資產泡沫和“去實業化”現象,是否會對實體經濟的長遠發展構成根本性威脅?
博鰲論壇嘉賓、德勤全球常務董事羅格·達森認為,這種趨勢對實體經濟構成的風險是必然的。一方面,沒有人能預測金融行業和房地產業這種高收益到底能繁榮多久。另一方面,企業若要加強國際競爭力,實現做大做強,必須長期在實業上謀求創新。
實體經濟困境的背后是轉型的需要
“我現在做的布料行業,隨著東南亞勞力越來越便宜,出口量急劇下降。也直接導致企業訂單減少,利潤率下降。”在談到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前景時汪榮并不樂觀。
類似汪榮的擔憂在中國許多制造業企業,尤其是中小制造業企業當中都普遍存在著。在傳統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下,習慣了低成本、低質量、大市場的中國低端制造業大多都如履薄冰地在尋找著新出路。
“金融危機時期,出現了很多企業外遷的現象,廣東東莞最明顯,主要原因是這些企業都從事于低端貼牌,缺乏核心競爭力,丟掉訂單就相當于失去了業務。”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在博鰲論壇上說。
遺憾的是,在尋找新出路的過程中,更多的企業選擇的是回報高、見效快的虛擬經濟行業或是投機市場,而不是將積累的資金投向技術革新和內需市場的開拓。
“世界不可能為中國提供一個無限大的市場來滿足中國企業出口的需要。”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朱寧看來,苦練內功、轉型升級已經是中國制造業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實業立國需要我們做什么?
國家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在博鰲論壇上表示,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的高級發展階段,本應是實體經濟有效的助力,但脫離了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帶來的只能是泡沫而不是繁榮。
事實上,就在“世界工廠”中國面臨著制造業隱憂之時,大洋彼岸的美國則掀起了一場“再工業化”的浪潮。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美國充分認識到不能僅依賴于金融創新和無度的信貸消費拉動經濟,開始重視國內產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的發展。
這并非是制造業的簡單回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董事長林左鳴在博鰲論壇表示,美國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是把核心制造業原封不動地留在本國,而把低端制造業轉移出去。
而中國的絕大多數制造行業長期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端,一些企業實際上只是國外企業的生產車間,被發達國家所綁定或者控制,盈利水平和能力受到嚴重擠壓,部分產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碎片化”,失去了核心競爭力。
堅守“中國制造”已不能僅滿足于在產業鏈的低端打轉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實業立國需要中國企業有更多的思考。
多年深耕實業的民營企業伽藍集團董事長鄭春影一直堅信,實業是資本市場的“根”,脫離實業的資本炒作是“無本之木”。鄭春影認為,科技創新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驅動力。而如何鼓勵靠制造業、實體經濟積累起財富的中國企業將資金投入到技術革新、產業升級、開發內需當中,現在則應成為決策者認真研究的課題。
實業立國仍需企業苦練內功
在實體經濟中實現了原始積累的中國民營企業主們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了回報率更高的虛擬經濟行業。在成本增加、產能過剩、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資金從實體經濟轉移,這一現象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引發了專家和企業家的熱議。這一方面將對實體經濟造成沖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和技術創新。“實業立國”
“去實業化”趨勢沖擊實體經濟
近年來,實體經濟領域的企業越來越熱衷于投資房地產和資本市場,“去實業化”現象蔓延。持續的資產泡沫和“去實業化”現象,是否會對實體經濟的長遠發展構成根本性威脅?
湖北省荊州市權晟紡織印染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榮告訴記者:“房地產行業圈錢速度快,3-5年一個周期,幾千萬、幾個億的資金到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快錢。而做實業都是一分一幾厘積累下來的。”
“因此就形成了一個組合:企業融資快,房地產來錢快,拿企業融資來的錢做房地產賺錢后再投實體,實體再融資進入循環成為現在比較流行的模式。”汪榮說。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舉行的民營企業家圓桌會議上,金融服務行業被眾多參會民營企業家視為未來3-5年看好的三個行業之一。雖然金融行業百花齊放,但參會民營企業認為其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對此,德勤全球常務董事羅格·達森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這種“去實業化“趨勢對實體經濟構成的風險是必然的。一方面,沒有人能預測金融行業和房地產業這種高收益到底能繁榮多久,是否可持續。另一方面,企業若要加強國際競爭力,實現做大做強,必須長期在實業上謀求創新。
作為多年深耕實業的民營企業,伽藍集團董事長鄭春影認為,實業是資本市場的“根”,脫離實業的資本炒作是“無本之末”。“通過企業十幾年的經營,我認為,科技創新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驅動力。”
缺乏核心競爭力是主因
資本是有逐利性的。“去實業化”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實體經濟處境困難,對資本缺少吸引力,另一方是企業自身追逐短期利益,難以突破轉型瓶頸。
當談到如何看企業的前景時,汪榮并不樂觀,他說:“我現在做的布料行業,隨著東南亞勞力越來越便宜,出口量急劇下降。也直接導致企業訂單減少,利潤率下降。”
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在博鰲論壇上稱,金融危機時期,出現了很多企業外遷的現象,廣東東莞較為明顯,主要原因是這些企業都從事于低端貼牌,缺乏核心競爭力,丟掉訂單就相當于失去了業務。
踏踏實實發展實業,尤其是在本領域成為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是需要突破諸多發展瓶頸,也需要著眼于長遠。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張燕生看來,目前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前所未有地迫切需要技術創新;二是人才,這既包括高級技工,也包括金融外匯、風險管理人才等。三是訂單,這需要開辟新興市場;四是融資,全球的流動性是泛濫的,但這個流動性很難在發達國家轉化為投資,在中國卻表現為外匯占款,央行就會緊縮,造成企業融資環境惡化;最后,中國的市場經濟應該從轉軌走向規范。
鄭春影認為,經濟增速放緩時期,經營存在困難的企業多為過度依賴資源和資金的企業。前者受政策和整體宏觀影響較大,后者在經濟出現波動時容易出現問題。
實業立國亟需企業苦練內功、轉型升級
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思路發生改變,從“產業空心化”回歸“再工業化”。中國應以技術創新、延伸產業鏈來推動產業升級,實現實體經濟的再造,這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張燕生表示,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的高級發展階段,而中國經濟出現的房地產泡沫、資產泡沫和產能過剩等問題,是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帶來的問題。
“世界不可能為中國提供一個無限大的市場來滿足中國企業出口的需要”,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朱寧看來,苦練內功、轉型升級已經是中國制造業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羅格·達森預測,全球經濟未來5年的變化將快于過去20年,而這一變化正是依靠創新驅動。美國已充分認識到不能依賴于金融創新和信貸消費拉動經濟,開始重視國內產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并非是制造業的簡單回歸。
對這一現象,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董事長林左鳴在博鰲論壇表示,美國并不存在“產業空洞化”的現象。他解釋說:“美國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把核心制造業原封不動地留在本國,而把低端制造業轉移出去。”
他說,我們的絕大多數制造行業長期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端,一些企業實際上只是國外企業的生產車間,被發達國家所綁定或者控制,盈利水平和能力受到嚴重擠壓,部分產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碎片化 ”,失去了核心競爭力。
而在這一進程中,政府應該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加有利的市場環境。與會民營企業呼吁,在面對外資企業和跨國公司沖擊時,政府更應該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目前很多地方政府迫于招商引資的考核要求,更傾向于對外資企業提供優惠政策。
擴展閱讀
美企“回流”難撼中國“世界工廠”地位
據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報道,代表美國硅谷最新技術的“谷歌眼鏡”,將貼上“美國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