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大學剛畢業的陳世龍從遙遠的哈爾濱來到江蘇如通石油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工作。10多年間,他先后設計開發了ddz/350吊卡、se型500t套管吊卡/卡盤、ps氣動卡瓦等30多種系列新產品;其中slx側開式吊卡、se型氣動卡瓦式套管吊卡等一批新產品,先后獲評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南通市科學進步二、三等獎和江蘇省高新技術產品等。問起陳世龍何以設計研發出如此多的科研成果,他說,生產現場就是他最好的科研場所。
陳世龍剛參加工作時,油田鉆修井技術還是以手動為主,研發的產品也都是手動的。為了研發出新的汽動自動化產品,陳世龍除了刻苦自學相關知識,還主動深入油田、井隊,調查了解油田鉆修井技術及發展趨勢,并對新產品進行調研試用。幾年前,陳世龍去四川油田現場調研,當時山上一直下著大雪,陳世龍只穿了薄薄的衣裳便開始工作。因為操作工在使用過程中違規操作損壞了機器,陳世龍便一刻不停地守在設備旁。設備在十幾米的高空中,他乘著吊籃在空中對設備進行檢查修理,修理完后再繼續指導督促操作人員,就這樣他在山頂冒著大雪待了整整三天三夜。山頂的最低氣溫達到了零下20度,送來的盒飯每次都是涼的,有時來不及去臨近老鄉家借宿,他就靠著井架打會兒盹。下山后,一項科研設計的雛形也基本成熟。
由于產品研發過程需要到生產現場,碰到危險是常有的事。一次在四川山區生產現場,一口油井發生井噴,陳世龍沿著懸崖走萬步梯走了兩三個小時;2003年,他在去山頂的途中,遇到山體滑坡……陳世龍說,要想設計出好的產品,就必須深入到油田現場與工人打成一片,這樣才能了解到鉆井機械的“短板”,以便更好地改進設計新產品。
一份付出,一份收獲。這幾年,陳世龍研發的新產品產值占全公司的10%至20%左右,累計獲得經濟效益9600余萬元。(徐小禾)
(來源:如東新媒體)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