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發改委、住建部聯合發布《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在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住建部全力推動生活垃圾分類,也是環衛市場進入新時期、邁上新征程的關鍵性一步。受益于國家政策的傾斜,環衛行業藍海可謂波瀾壯闊。業內預測,環衛行業市場規模在2016年約1000億左右,到2025年可以達到近0億的水平,未來10年的增速維持在20%。
而根據e20研究院固廢產業研究中心的預測,至2020年,環衛行業整體將釋放3000億元/年的市場空間,其中傳統清掃保潔業務約1490億元,環衛車輛設備900余億元,垃圾清運業務約350億元,垃圾分類約200億元,公廁運營192億元。
還有一則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城市和縣城生活垃圾年清運量約2.4億噸,垃圾收運、處置加上智慧環衛、垃圾分類等服務費用,全國環衛行業總體市場空間約2000億元/年左右。
預測數據,有多有少,但整體看來十分可觀。但得出上述預測,并非盲目樂觀。以生活垃圾為例,每年我國設市產生量大約在1.8億噸,縣城產生量約0萬噸,而農村則在1.1億噸左右,總數大約可以達到3.6億噸。一噸垃圾從前端收集、運輸到后期處理的費用約為300-元,每年的市場不低于1000億元,進道路清掃一項,每年的新增市場都不會少于億。
環保行業的火爆,從簽約項目數量及合同金額也能很直觀的反映。統計顯示,2015-2017年,簽約項目數量從2876個上升至7937個;簽約項目合同總金額從489億元上升至1701億元,單個項目合同金額從1700萬上升至2100萬。2017年度,共有4632家企業中標環衛項目,新簽項目的首年服務總金額約為314億元。
環衛ppp也在迅速推進。截至2018年8月處于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管理庫的“環衛服務”領域的項目數量為66個,落地比例為60%。從投資金額來看,最低投資金額為2038萬元,66個項目中最高投資金額為133萬元,平均投資額2.33億元。據了解,2018年上半年,就有3個10億元以上的環衛一體化項目落地。
與此同時,環衛服務市場的擴大,成為推動環衛行業市場化的一大助力。業內預計,到2020年,我國環衛服務市場的空間超過1700億元。隨著第三方運營發力,垃圾分類推廣,運營費用提升,以及農村地區市場開辟,未來環衛服務市場的空間勢必進一步擴大。
總結:作為固廢處理行業的關鍵入口,環衛行業目前的定位已經十分精準。目前行業仍舊處于跑馬圈地階段,未來發展成熟后,行業壁壘主要集中在規模效應、品牌效應和衍生產業鏈運營能力方面。
來源:中國環保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