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術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但直到近一兩年受到廣泛關注,是因為3d打印產品有了更多的可用性,而且價格也能夠為更多消費者所負擔得起了。
3d打印的話題這兩年真是頗熱門。有人盛贊它,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稱贊3d打印技術為“第三次工業革命”,認為其未來具有改變人類生活形態的潛力,就連美國總統奧巴馬也看好該技術的發展空間。也有人看衰它。日前中國臺灣地區的媒體就報道稱,鴻海董事長郭臺銘說:“如果真的是,那我的‘郭’字倒過來寫”,稱3d打印只是噱頭。
郭臺銘的理由是,3d打印技術無法量產并商業化,不具備商業價值,他以電話為例指出,3d打印機可以將電話打印出來,但只能看,不能用。因此,3d打印商品無法加上電子零件進行組裝,也無法成為電子產品量產。郭臺銘還認為3d打印的產品容易壞,好看但不好用。
盡管概念有被過度炒作的嫌疑,但3d打印真的如郭臺銘講的這般一無是處?那應該也不見得。3d打印技術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但直到近一兩年受到廣泛關注,并調動起投資者的投資熱情,是因為3d打印產品有了更多的可用性,而且價格也能夠為更多消費者所負擔得起了。
制造企業用3d打印生產零部件。國外已經有用3d打印零部件再組裝的產品,有消息稱,松下電器公司正在計劃將可高效生產樹脂和金屬部件的3d打印機應用于家用電器制造生產。3d打印機將被用于制作家電模具,可望將生產成本降低30%左右。據稱這將是3d打印機首次應用于家電量產。
除了模具之外,來自3d打印廠商的數據也顯示,玩具、醫療、牙科、首飾珠寶等行業是3d打印增長最快的市場。在教育領域也有應用,3d打印可以制作出教學所需的特定的模型,比如醫學院所需的人體器官模型等。當然,與人們寄予希望的“打印出一臺汽車”、“打印出一架飛機”的領域距離還比較遠,這與目前應用于3d打印的耗材比較有限有關系,但未來也未必不可能,以如今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速度,在耗材領域有所突破,還是可以期待的。
之前在辦公室討論起3d打印時,身為人父的同事充滿愛的認為可以買一臺3d打印機和孩子一起打印玩具、公仔,“絕對是有趣的親子活動”。這個設想完全可以有,因為現在市面上已經有一些適合家庭使用級別的打印機產品,價格去到萬元以內,可以打一些造型簡單的東西,足以滿足家庭需求。想要打印更復雜一點的,還是要一兩萬元的3d打印機才行。
不過,即便家用,現階段應該也只是少數家庭的選擇。與一般打印機還不一樣,光有3d打印機還不行,消費者還得先學會如何在電腦上制作3d模型。另外耗材的購買渠道也沒有那么方便。
如果這兩個障礙能夠解決,3d打印機的價格再往下拉一些,我想還是會有消費者愿意買一臺回家的。說不定哪天,也像智能手機有大量開發人員開發軟件和應用下載渠道一樣,我們也可以輕松下載3d打印模板,然后文具店就可以買到耗材,3d打印或許就可以真正走入家庭了。就像有妹子開玩笑的,“到時候打印一個男朋友,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啦”。
來源:南方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