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3日,國際知名軍事刊物《簡氏防務周刊》刊登文章稱,巴黎航展期間,阿根廷飛機制造廠fadea與中國官員舉行了多次接觸,討論與中國成飛聯合生產fc-1“梟龍”戰斗機的潛在可能。阿根廷飛機制造廠官員表示,技術轉移成為談判的焦點。無論討論結果如何,都可視為在拉丁美洲生產現代化中國戰斗機的努力。阿根廷飛機制造廠官員還表示,聯合生產的fc-1戰斗機將命名為“箭iii”。
外媒評論,“梟龍”戰機除了強大的制空戰斗力外,還可攜帶反艦導彈,如果英國與阿根廷再為馬島發生沖突,裝備了“梟龍”的阿根廷空軍射向遠征艦隊的導彈就不再是1982年時的區區3枚了。
1
阿根廷憂心空中力量孱弱
眾所周知,阿根廷在上世紀80年代與英國爆發的馬島戰爭中一敗涂地,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國防工業受制于人,導致戰爭開始不久。就因為西方國家的武器禁運使其大量武器作戰平臺難以發揮效用,以阿軍的“飛魚”反艦導彈為例。阿根廷購進的“飛魚”導彈不可謂不先進,但由于供應該導彈的法國突然宣布對阿根廷實施武器禁運,致使阿軍打完僅有的5枚“飛魚”導彈后便“無米下鍋”。慘痛的事實表明,要在軍事斗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在戰爭中不受制于人,就必須走自主之路。尖端技術、核心技術不可能靠引進得到,更不可能從國外直接拿來,這是阿根廷在這場戰爭中得到的深刻教訓。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阿根廷引進“梟龍”戰斗機生產線是一個合情合理的決定,這也符合阿根廷發展本國國防工業的長遠利益。
目前,阿根廷空軍整體實力相對較弱,與周邊的智利和巴西相比,戰機的作戰能力低下,數量稀少,保障能力和實際作戰能力幾乎“不值一提”,基本上是一個“有空無防”的國家。其武器裝備自馬島戰爭之后就面臨著西方國家的長期“軟性禁運”,再加上經濟不振和資金缺乏,其戰斗機機隊長期沒有更新換代,現有的戰斗機僅有法制“幻影iii”和美制a-4“天鷹”戰機,這些飛機早已經過時。長期以來,阿根廷和周邊國家都存在各種各樣的領土糾紛,在馬爾維納斯群島和英國還有極深的歷史積怨,無論從現實角度還是長遠戰略,阿根廷空軍都急需一種先進戰斗機來改善其空中作戰力量“青黃不接”的現狀。而面對在馬島上部署的英國“臺風”新銳戰機,阿根廷人疼在心里,卻也無能為力。
來源:阿里巴巴機械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