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機犁地、收割機割稻、無人機撒藥……改革開放40年以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傳統的農耕方式已經改變。如今,松江的農業機械化已經進入了以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為標志的高度發展階段。
解放前的松江農業處于鐵制農具農業時代,整個農業依靠的是人力和畜力。“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述的就是當時農業的耕作狀態。
1958年松江縣掀起農具改革大運動后,對傳統農具進行了改良與創造,廣泛用于耕、灌、種、收、運、加工等農事勞作。鐮刀、鐵鎝、鋤頭、勞動車等沿用至今。圖為傳統灌溉農具。
今年70歲的韓老伯是土生土長的泖港人,自小就在田間勞作。“以前的農村每個人都要下地干活,我小時候還用牛耕種。到了60、70年代,又增加了手扶拖拉機,一天可以耕種15畝的土地。那個時候耕種任務重,拖拉機又少,還采用‘人停機不停’的模式,一天24小時都讓機器運作著。”
1980年代上海50拖拉機
手扶拖拉機耕田
到上世紀70年代末,耕作已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在水稻種植上,研發了水稻大苗插秧機、拔秧機,每個生產隊基本上都有裝備,推進了機械化拔秧和機械化插秧等農機作業。
韓老伯的兒子是一位家庭農場主,他對這一時期的農作方式印象深刻。“改革開放之后到80年代初期,手扶拖拉機逐漸升級為中型拖拉機,逐步實現了‘拖拉機下田,耕牛上岸’,每人每年的水稻耕種面積也從以前的4畝地升級到了8畝地。”至1991年,松江縣最后一頭耕牛退出了農業耕作。
網絡圖
在經過解放后至1977年的初始階段、1978~2000年的全面發展階段,松江的農業機械已進入了現今的高度深入發展階段。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實現,為全國實行“家庭農場”糧食生產經營模式提供了可靠保障。
“松江區主推的888型聯合收割機,實現了糧食收獲不落地,使糧食收獲實現100%機械化。 ”松江區農機管理所高級工程師薛振林告訴小松。據介紹,這是一種大面積應用在水稻上的農機,可同時完成傳統水稻中的收割、捆稻、脫粒、清揚等工序。
888型聯合收割機收獲水稻
聯合收割機把收獲后稻谷直接輸送到運輸車輛
“另外,我區的水稻機械穴直播技術也是全國聞名的。”據介紹,松江區的水稻機械穴直播始于2011年,通過試驗改進與推廣,已全面實現耕、種技術相銜接,形成“岸新、地平、苗齊”的農田新風貌,播種質量、播種效率領先全國,省工節本增效的水稻機械化種植新技術得到家庭農場的歡迎。薛振林給小松打了個比方,“以前人工操作一天最多完成20畝,用了這種機械,效率可以提高4~5倍,實際每畝地可以增產25公斤以上水稻。”
來源:上海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