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市源田床具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源田床具”)的生產車間內,紅色的大屏幕不停地跳躍刷新,反映各個在制零件的所處工序、加工時間……管理員不時盯著大屏幕,通過鍵盤下達計劃指令。
專注于床具機械生產36年,源田床具從兩年前開始布局工業互聯網,在公司的erp系統完善成熟的基礎上,不僅實現生產過程的看板展示,零部件可以“實時監控”,還告別了圖紙“大海撈針”,在實現圍邊機“無人值守”,組織應對市場個性化需求的生產方面進行深度探索。
基于工業互聯網改造,源田床具生產效率提高了25%,制品精細化管理每年還可節約萬元,并繼續把握信息技術的新發展,走促經營管理智能制造轉型之路。
零部件“實時監控”
看板管理實現柔性制造
類似于公交車的實時站點顯示牌,在源田床具生產車間豎著一塊塊可以實時監控零部件生產的看板,其在數控和非數控機床工作單元、流動質檢、流動轉序等各個環節中,各個數據直接在生產器械的平板界面上實時展示,操作人員很方便就能進行管理調度。
“實行工業互聯網給我們帶來最大的好處就是讓公司柔性制造得到了落實。”源田床具信息化主管歐橋峰說。
與其他行業不同,像源田床具這樣的機械行業最大的特點是分步式加工,而且零件加工方式為非定向,其中涉及的許多零部件加工順序也不盡相同,這樣的生產方式就給調度的派工造成很大的困難。
基于此,源田床具從去年6月起就著手打造了一個生產流程全覆蓋的制造協同管理平臺“mes系統”,實現派工、實時調度、模擬排產等,消除了中間環節等待時間,操作也更加簡單、高效、便捷。
如今,通過mes系統,某個工序是否飽和、哪些單要加工、某個工序加工能力和工作負荷是多少的信息都能及時獲取。
“成千上萬張訂單最后周期什么時間完成,我們也可以做一個模擬演示和模擬排程。根據系統測算時間我們很快可以對訂單進行相應調整,形成相應計劃,這對我們生產環節幫助相當大。”歐橋峰說。
數據顯示,在生產人數不變的情況下,源田床具生產效率提高了25%,按照公司的產值工資比換算后,可以有80萬元的節約。由于制品精細化管理極大減少零件的生產占用,可使公司每年節約萬元,合計每年產生收益達110萬—130萬元。
圍邊機“無人值守”
讓非數控設備100%融入系統
在歐橋峰看來,工業互聯網一定要做智能化改造。除了要清晰反映工單在哪道工序,處在什么狀態下之外,它在某個機器設備上的運作基礎數據也需要客觀記錄下來,這是前提。
早在10年前,源田公司便把數字化管理作為重要的管理模式,并陸續大規模淘汰更新了一批數控設備。對于僅剩的10%左右非數控設備,由于這些普通車床沒有控制系統,需要通過采用電信號傳感器方式實現數據與系統的轉換連接。
“原來我們都是動作采集,后來發現動作采集需要布設不少傳感器,就考慮轉變成用電信號。”據歐橋峰介紹,電信號傳感就是根據零件在開機沒有動作前提下電流值跟開機運轉之后的不同來判斷生產這個零件到底花費多少時間。
隨著應用越來越成熟,一方面源田床具考慮用多種傳感器適應未來需求,另一方面也在開展以圍邊機為切入點的下游產業的智能制造。
要做到床墊生產縫制的整齊美觀,圍邊是不可缺少的工序。據歐橋峰透露,目前該公司正在對圍邊機進行進一步數控設備改造,計劃增加伺服控制器,把系統經過圍邊數據采集上來。未來可以做到不需要人,圍走多少步設備根據指令按照系統進行,實現“無人值守”。
“我們在解決非數控接入方面比較成功,得益于有一支由生產關鍵操作人員、生產管理人員和公司內部網管共同組成的研發隊伍。對于機械行業,如果機械設備不融入到系統,那就談不上什么智能制造,我們要做到的就是融入度盡可能達到100%。”歐橋峰說。
告別圖紙“大海撈針”
數據分析滿足市場個性化需求
在歐橋峰的理解概念中,工業互聯網應該有兩個層面,實現兩大功能。一方面設備數據要無縫地采集到系統,另一方面一定要有智能化分析的手段和方法。
這種分析能力體現在應對個性化定制需求方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定制化床具機械正是一大方向。源田床具通過在工藝、設計上盡可能模塊化,在設備接入系統的深度拓展上做研究。
“就算是個性化定制,其中大約30%-60%的零件還是通用的,對于不通用的部分,我們就可以單獨做一個模塊管理。”歐橋峰表示,因為研發都是根據圖紙在系統里上傳下達,通過mes系統的圖紙化管理、生產專序調度等的技術改善,實現用極少的精力來應對個性化生產。
據介紹,以往pdm軟件管理對圖紙的管理單獨在研發層面,不適用于生產和對市場的響應。現在源田床具把這部分整合到系統里面去,也就是意味著設計完畢之后,每個清單每個加工件的圖紙和工藝路線都能夠具備,這個也是生產必不可少的資源。
“由于整個設計研發流程涉及生產、評估、采購、業務部門,一旦出現圖紙不一致或者資料回收紕漏造成的影響是很大的。現在系統管理后所有部門看到的圖紙都是一體的,這對售后服務,尤其是國外維修更加有迫切需求。”歐橋峰說。
由于設備更新換代,同樣部位零件不一致,以往工程師要甄別改制之前的圖紙就像“大海撈針”,現在該公司通過系統就可以清晰查到訂單編號、生產機型、產品編碼、負責加工零件的責任人,并對應到加工圖紙,實現質量追溯。
“其實工業互聯網是隨著公司整個信息化發展的經營管理過程而逐步深入、細化的。柔性生產能力是否具備,是未來能否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基礎。這就促使企業必須運用當今最先進的技術有效組織這一過程。未來,我們將繼續把握信息技術的新發展,走促經營管理智能制造轉型之路。”歐橋峰說。
■觀察眼
工業互聯需要以問題為導向
在推進企業精細化管理的過程中,困擾不少制造業企業的一個問題是:過去的管理流程經過多年發展演進已經形成了固有模式,如今如何運用信息化技術改進管理模式?經過探索,源田床具給出了答案。
“公司的發展就是伴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壯大的。我們在實施信息化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了一個原則,叫問題導向。”歐橋峰說,正是因為經過前期為期半年的調研學習,公司意識到在生產管理的精細化程度方面還不夠,尤其是非標準信息的處理比如圖紙、過程的形象化展示,組織應對市場個性化需求的生產方面都有不足,才更加明確了工業互聯網開展的思路和方向。
是否非數控設備就應該淘汰掉?在歐橋峰看來其實不然,企業以問題為導向的同時就是要立足于自身發展需求。
“如果工業互聯網沒有把非數控接入進來,會造成一些工序環節的缺失。對于一些效率和精密度未必要求那么高的、比較異形異構的零部件生產仍然需要這些設備。這樣來看,對我們來說非數控設備5—10年內都不會消失。”歐橋峰說。
工業互聯網設備數據與系統的連接是關鍵,但是在求全的同時,更要往縱深面拓展。雖然理論上接入因素越多越好,但是如果一開始就求全,又可能會出現阻礙。
數據分析模式維度更多、要素更齊全的同時,要做到分析更有效,企業還是要立足實際,以問題為導向,把握信息技術的新發展促經營管理,方為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有益之道。
來源:南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