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姚毅婧):從新一屆政府釋放的信號來看,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城鎮化不僅被新一屆政府視為&ldquo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rdquo,更被看成是&ldquo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之一&rdquo。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在接受國際在線記者專訪時表示,新型城鎮化強調以人為核心,它與以往建樓造城的傳統改造模式不同,要以城鎮化作為支點,促使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等相關領域改革,釋放改革紅利,來提升整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空間。
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
2013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連續兩個季度出現回落,尋找經濟新引擎和新動力、保持經濟平穩增長成為當務之急。從新一屆政府釋放的信號來看,新型城鎮化是引擎之一,城鎮化不僅被新一屆政府視為&ldquo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rdquo,更被看成是&ldquo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rdquo。
&ldquo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潛力。&rdquo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中國城鎮化率剛超過50%,如按戶籍人口計算僅35%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近80%的平均水平。今后一二十年中國城鎮化率將不斷提高,每年將有相當數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及人口轉移到城市,這將帶來投資的大幅增長和消費的快速增加,也會給城市發展提供多層次的人力資源。每一個百分點的城鎮化率,對應的都是上千萬人口以及數以萬億元計的投資和消費。
巴曙松表示,從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是擴大內需乃至推動中國經濟增長之中非常重要的力量,在當前中國經濟調整結構、轉型的過程當中,城鎮化是擴內需的最大潛力之所在。&ldquo因為中國城鎮化率剛剛超過50%,尤其是在不同地區,城鎮化率差異很大。沿海地區一直保持比較高的城鎮化率,但在中西部,城鎮化的空間仍很大,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它成為擴大內需的潛力和力量。因為城鎮化要有新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中低收入者保障性住房建設,這將成為投資增長的動力。&rdquo
巴曙松稱,農業會成為擴大內需重要方面。在城鎮化建設中會帶動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的同步推進,農村向城市的人口的轉移,會給農業的現代化、集約化帶來更寬松的條件。城市在以人為中心的城鎮化推動下,兩億多在城市生活卻沒有城市戶籍的人群逐步被城市接納,逐步完善其社會保障,這就會釋放相當一部分消費潛力,進一步推動消費增長。&ldquo城鎮化是同時從幾個層面推進,逐步推進基礎設施的平穩投資、擴大消費能力、推動農業現代化和相關產業的發展等等,這些都會對擴大內需產生增長的動力。
以人為核心 落腳點在改革
和以往建樓造城的傳統改造模式不同,&ldquo新型城鎮化&rdquo強調以人為核心,實現從農業到非農業、從農村到城鎮、從農民到市民的轉換。但長期以來,戶籍制度被認為是制約城鎮化發展的瓶頸。
6月26日,《國務院關于城鎮化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中已明確提出戶籍制度改革方向:全面放開小城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逐步放寬大城市落戶條件,合理設定特大城市落戶條件,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
對此,巴曙松稱,第一,原有的在城市生活、工作的農村人群,被現有的城市正式接納,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其次,從農村向城市勞動力人口的不斷轉移,這兩個方面構成了以人為核心城鎮化的主要內容,這個過程與原來城鎮化過程中大規模的強調區域的轉移、產業的積聚相比較,是從人的角度來切入的,就必然提出了通過城鎮化來推動相應領域的改革。
巴曙松強調,推進人的城鎮化,必須要做好戶籍制度的改革,人的城鎮化必須和農業現代化相結合,那么就需相應改革土地制度;同時,城市大量人口積聚,就要在基礎設施投資、城鎮融資、保障房建設方面進行改革。&ldquo所以新型城鎮化,核心在人,要實現人的城鎮化,就要推動不同領域的改革措施,落腳點在改革,通過城鎮化作為支點,促使相關領域改革,釋放改革紅利,來提升整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空間&rdquo,他總結道。
防止出現資產價格泡沫
今年的中央&ldquo一號文件&rdquo中也就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提出,依法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
一些解決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的城鎮化措施已經出臺,并設定了明確的時間表。一些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環境的城鎮化措施已出臺。7月12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意見》,明確了今起5年內全國棚戶區改造目標:改造城市棚戶區、工礦棚戶區等各類棚戶區1000萬戶。7月23日,全國棚戶區改造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舉行,會議要求各地在10月底前編制完成2013-2017年棚戶區改造規劃,明確分年度、分類別改造任務,并落實到市縣。
巴曙松說,&ldquo在城鎮化推進的過程之中,需防止在城市里面出現過高的土地價格和過高的房地產價格,從而形成資產價格泡沫。要想繼續推進城鎮化,必須要有土地制度的市場化改革,這樣可以平衡城市和農村的利益。&rdquo
過去十多年來,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城區的建設面積擴張速度明顯快于人的城鎮化速度,過于鋪張占用了寶貴的土地。巴曙松建議,下一步需摒棄粗放的土地擴張方式,逐步建立土地的約束機制,使其與城鎮化速度大致匹配,這也對土地制度改革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來源: 國際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