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新方案的正式實施,新能源汽車后補貼時代正式拉開帷幕。新政對續航里程等綜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術門檻也有所提升,在后補貼時代,新能源汽車產業如何可持續發展成為業內關注的重點。
11月8日,在saecce 2018(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暨展覽會)上,來自產學研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就新能源汽車的未來發展進行了一場思想交流與碰撞的盛宴。
產業發展迅速變革正在來臨
國家層面組織規模研發新能源汽車已有多年時間,產業化也將近十年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進步,也影響和加快了全球電動化轉型。
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經理劉子瑜表示,中國建立了全球力度最大、覆蓋最全的政策體系。整車產品水平持續提升,動力電池產業快速發展,頭部效應愈發明顯。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侯福深指出,對于未來,新能源汽車產業如何更大規模進行普及的問題,不僅是國內非常關心,全球也在看中國。
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兼總經理原誠寅認為,中國是新能源汽車科技主流消費國,但未建立技術領先優勢。當前技術創新將突破產品定義,形成汽車社會生態變革。中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而且汽車產業環境面臨著全新的變化,比如產能過剩、新技術挑戰、傳統汽車升級挑戰、產能轉移調整等。
安全與成本將成為發展關鍵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指出,純電動車未來發展需要提高電池性能、降低百公里電耗、方便的充電設施和保證純電動車的安全。其發展目標是與傳統汽車進行性價比競爭,其中,安全是純電動汽車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發展純電動車是完全不可逆轉的趨勢,但如果事故頻出,就會影響市場。”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方海峰認為,未來應考慮如何營造更好地市場環境。產業面臨斷崖式的風險。補貼推出之后能否維持發展,要看產品與傳統產品的競爭力,特別是價格。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歐陽明高認為在后補貼時代,磷酸鐵鋰電池市占率有望進一步上升。磷酸鐵鋰電池最大的特點和好處是成本低,原材料不需要進口。磷酸鐵鋰的價格將保持低位,這樣就有望與傳統車進行性價比競爭。
應對挑戰創新發展
“扶持政策退出后,多技術亟待突破以提高新能源汽車的商品性。”原誠寅表示,比如要提高高壓電氣、高比能量、高安全性電池、燃料電池、高效電驅、電動空調、輕量化、適應全氣候場景、高智能網聯等技術水平。“從全球知名陳業技術創新機構案例來看,聚集創新資源解決共性難題、全產業鏈協同互利、打通產業鏈和創新鏈之間的斷層尤為重要。”他說。
與成熟的傳統車相比,新能源汽車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補貼退出后價格偏高,充電設施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問題。
對此,劉子瑜從四個方面給出了后補貼政策體系建議:一是延續免購置稅、車船稅政策;二是給予路權政策,加大充電設備的普及;三是加強管理,比如在雙積分、車檢、運營、報廢、維保、原材料等方面。四是在后世行,如二手車、保險、回收等方面建立起體系和制度。
在核心技術突破方面,原誠寅認為要構建新能源智能汽車技術創新的新模式。而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正探索建立“共建、共享、共用、互利”的開放運行機制,加快解決行業基礎共性問題,加快建立前沿技術共性服務,加快形成全產業鏈協同機制,加快創新成果轉化落地。
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