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現任三一重工總裁助理兼流程信息化部副總監、 cio。1996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無線電電子學專業,碩士。一直在大型外企從事it技術及管理工作,具有豐富的全球化管理經驗。曾就職于蘋果公司,并獲得過goldenapple獎,在北美汽車配件公司期間負責亞太地區運維,2011年加盟三一重工。
三一重工20多年前從做焊接材料起步,今天已經成長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最強的企業,服務和研發是其兩大核心競爭力。目前,三一重工在研發領域有4000多項國家專利,2012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整體服務上在2011年全國工程機械12項服務調查中有8項第一,2012年8項中有7項第一。取得這些成績,如果沒有信息系統的支撐是不可能的,卓越的信息化建設為這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巨人構建了敏銳的神經系統。
從2003年開始,三一重工開始步入國際化道路。為了開拓國際市場,三一重工陸續于印度、美國、德國、巴西建造了研發與制造基地。信息系統的國際化迫在眉睫。在國際化競爭中,三一重工也在尋找一位具有全球化管理經驗的信息化人才,經過多年的大型外企it工作歷練、具有全球架構眼界的何宗東成為三一重工中意的人選。
2011年,對于何宗東而言是他信息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在這一年他加入三一重工,掌舵三一重工的信息化建設,而此前他一直在外資企業從事it管理工作。
當三一重工的繡球拋來時,身在上海的何宗東最初有些猶豫。&ldquo這不僅僅是因為長沙和上海兩地的空間距離問題,文化的差異對我是很大的沖擊。&rdquo對于一直以來都在外企從事it工作的何宗東而言,文化差異是個很大的挑戰。
最終,何宗東選擇加入三一重工,&ldquo我以前做it工作都是在外資企業,管理的大多是外國人的事。給我很大觸動的是,三一重工在智利救援、日本大地震中為中國爭得了很多榮譽,所以我也愿意加入三一重工為國內的民族企業走向世界出點力。&rdquo正是出于一種對民族企業的特殊情懷。何宗東選擇了三一重工,肩負起 cio的職責。
優化信息化高速公路
筆者:三一重工的信息化建設起步于1998年的cad工程,您能否講述一下最初的信息化建設情況?
何宗東:我們的總裁唐修國先生曾經講述過三一重工信息化起步過程中的一個故事。我們早期設計產品時采用畫圖紙的方式,當時我們設計了一款停車庫里的停車裝置產品,這款產品全部的零件需要畫1000多張圖紙。那個時候正好需要改一個小部件,工程師告訴領導需要20天才能完成。當時領導感覺特別疑惑: &ldquo修改這么一點點東西怎么需要這么長的時間?&rdquo在工程師講解完如何進行修改后,他感覺真的需要這么長時間。于是領導就問有沒有其他辦法,工程師說可以引入 cad,用電腦來畫圖紙。1998年,三一重工開始投入大量資金引入國內的cad軟件設計圖紙,后來推廣開來,幾百臺電腦都使用cad軟件。采用cad進行設計,在一個圖層進行修改后所有電腦都是同步的,幾分鐘就能完成修改。從工程設計的角度來說,這是一次非常大的飛躍。
筆者:目前,三一重工的信息化建設情況如何?
何宗東:在研發上,我們完全采用數字化技術的支撐,不僅能在電腦中設計好圖紙,還能用三維模擬好,仿真模擬驗證后,直接去生產。今天,信息化發揮的作用更大了,我們可以通過信息化手段做熱力分析、受力分析、運動分析、疲勞分析等等。目前,我們全方位的信息化框架已經搭成,在業務方面不斷地深入應用強化。對于一般的制造型企業的信息化而言,信息化前端是供應鏈管理,中間是erp,后端是銷售和服務相關的crm系統。從原材料加工到賣給客戶產品,到售后服務這條線形成連接供應商和客戶的價值鏈。在公司內部,從研發、到erp,再到制造執行系統,是內部的一條技術鏈。在這條線上,我們從研發到資源管理到生產制造都實現了信息化。從研發資料的設計,通過與erp進行集成,進行人、財、物料的管理,接下來就是mes生產制造執行系統。
筆者:剛進入三一重工的時候,您具體負責哪些工作?
何宗東:進入三一重工前期,我在董事長辦公室工作,這主要是為了熟悉公司的環境,因為國內的企業和外資企業還是有很大差異的。經過一段適應期后,我開始進入it總部負責it工作,前期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把erp做深入應用。由于受國內大環境的影響,過去的erp雖然在應用但仍有不到位的地方。現在市場已經轉變了,要靠細致的管理才能降低管理、生產等費用,提高盈利能力。現在,我們有時間來做內部的深入應用和管理細化的工作。erp在深入應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相關運營指標大幅提升,有效地避免了生產制造過程中的浪費。
筆者:目前,您在三一重工的信息化工作著力點有哪些?
何宗東:把三一重工的信息系統做深入應用,規劃和應用新的技術。以前為了快速地響應市場需求,匆匆忙忙地開發系統,無暇顧及系統中的小問題和不友好的地方。現在有時間了,我們要對有些系統進行重構,有些系統需要整個重寫,有些系統是部分重寫,也就是系統優化。打個比方,信息化就像我們國家的高速路一樣,以前的高速公路是零零星星地建,現在信息技術發手段發達了,我們要變成快車道,車道也要加寬過去技術手段落后,在河里不好造橋,就要繞過去轉個彎,現在技術手段發達了,在河里造座橋路就直了過去遇到山,修盤山路過去,現在可以開隧道。在高速路上不的同車走不同的道,我們的信息化也是如此,不同業務應用可以走不同的道,比如視頻應用有一條道,erp應用有一條道,我們的郵件、客戶服務等都可以按一定的規則形成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不同道路。再比如,過去有的高速公路和別的高速公路中間有一段是不銜接的,我們的信息系統以前也是這樣,現在要把不同的信息高速公路間架起橋梁,打通信息孤島。有一些接口很麻煩,人工收費可以改成自動收費,這樣信息之間就會安全有序地溝通,信息系統就會變得有序運行。
引領信息化的&ldquo四駕馬車&rdquo
筆者:未來,三一重工在信息化方面有哪些發展規劃?
何宗東:三一重工在國際化進程中,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三一重工非常重視信息化的規劃,我們的信息化有四個發展方向,即移動應用、云計算、大數據和社交網絡。
筆者:三一重工的移動應用狀況如何?
何宗東:三一重工的服務在整個工程機械行業中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能夠取得這樣好的成績,如果沒有信息化的支撐是不可行的。目前,我們的服務已經發展到了用移動設備對客戶進行支持,我們的呼叫中心通過移動應用給客戶派單,我們的工程師用手機定位機器設備到現場去服務,可以從手機上接收訂單,查詢要服務的客戶對象的資料,也可以查詢機型、配件等相關資料,工程師服務完后通過手機拍照可以報工、進行配件的報銷等。這些手段縮短了服務時間,為工程師提供了更多的幫助。
筆者:您認為移動應用有哪些好處?
何宗東:三一重工對移動應用有深入的應用,我們開會不用筆記本,內部有很多ipad,去年我們一次性購買了1500臺ipad,開會資料可以通過 ipad顯示,這為公司節省了四五百萬元。此外還有間接效益,過去開會的資料需要很多人進行修改,還要打印、裝訂,非常費事,也不環保。移動應用帶來了很多便捷性,也可以節省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筆者:云計算是現在企業關注的熱點,目前三一重工的云計算應用處于哪個階段?
何宗東:云計算的應用在三一重工有了雛形或者說處于初級階段,基本完成了虛擬化。目前,我們絕大多數的業務都在虛擬化平臺上運作。我們也在對制造過程中的云計算進行探索,我們的辦公oa初步可以實現私有云運算。我們也在考慮大數據和云計算結合,把一些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數據用大數據的方式進行處理。這些方面都在探索,暫時還沒有成型的東西,但一旦做出來會為企業提供很強的競爭力。
筆者:您如何看待大數據的價值,目前三一重工是否已經開始應用大數據?
何宗東:無論是facebook、雅虎、谷歌還是阿里巴巴,都是通過云計算、大數據這些技術帶來了很強的競爭力,很簡單的一點就是他們都是用低端的服務器取代昂貴的服務器去實現昂貴服務器才能實現的運算功能。大數據的分析在我們的業務中也有應用,大數據分析能夠給業務帶來一個明確的戰略方向和目標。目前,我們在客戶方面、應用生產、控制質量方面開始進行大數據的探索。
筆者:對于企業社交網絡,您有哪些看法?
何宗東:社交網絡是適合未來發展趨勢的,我們也在探索和應用企業內部的社交網絡。在三一,我們有內部員工的溝通交流平臺,有企業的信息發布共享平臺。我們在應用企業的基礎通信工具,也正在規劃通過基礎通信工具加強企業內部員工的溝通交流,有效地提高溝通效率,改善辦公環境,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感受。
信息化是企業的神經
筆者:在加盟三一重工之前,您一直在外資企業從事信息化工作。經歷過兩種不同的企業文化的熏陶,您對信息化工作有哪些感受?
何宗東:如果說資金是一個企業的血液,那么信息化就是企業的神經如果說財務是企業的心臟,那么it部門就是企業的大腦。企業沒有血液馬上就會死亡,那么它沒有信息是可以存活的,這是企業信息化的背景。企業信息化是企業智能的一種具體體現,它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催化劑,它自身不一定是競爭力。
筆者:外資企業和國內企業在管理上有哪些差異和相同點?
何宗東:在管理上,外資企業和國內企業有差異,但是目標是相似的,關注團隊目標的時候,也關注個人的目標,兩者相結合,工作就很契合。我認為在團隊成員間要建立信任,信任的基礎是順暢的溝通機制。對于不同的團隊,根據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來管理。現在我還保持和美國、巴西的團隊相互溝通,建立一些大家明確的團隊規則,用正能量推動工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