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同一天6款新車同期上市,這要是放在車展期間或車展前夕,并不鮮見,可恰恰是平時、恰恰是車市情況糟糕的時候,就有點圖吉利了。筆者很好奇查了黃歷,黃歷是這么描述當天的“祭祀交易、祈福動土”。
筆者發現,10月31日上市的6款新車當中有5款是suv車型:上汽大眾途岳、廣汽傳祺全新gs5、吉利繽越、東風風光ix5、長安cs35 plus。這些車覆蓋的都是細分市場靠前的緊湊級suv和小型suv市場。
可不爭的事實是中國suv市場正在告別“火熱”年代,迎來寒冬。從7月開始,國內suv市場出現“三連跌”,整個三季度suv累計銷量下滑7.98%,甚至略高于三季度乘用車市場整體7.96%的跌幅。其中基數最大的9月,跌幅超過10%。
可為什么汽車企業還要拼命上suv,而不是延后新車上市步伐呢?正如筆者8月底所寫《suv退潮假象:中國品牌莫錯失良機》一文提到,不是消費者對suv沒有需求,而是現有suv產品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二次購車或消費升級的需求,一旦適應市場需求的suv卷土重來,轎車依然會被壓著一頭。
大家也注意到,當天上市的5款suv有4款就是自主車型,基本上這些自主品牌都是suv銷量好于轎車,甚至像廣汽傳祺、東風小康、長安汽車(6.510,-0.07,-1.06%)這樣的企業絕大多數銷量都靠suv撐著,為什么不推轎車平衡下呢?
答案就在于,在技術不如人的情況下,自主品牌推suv還是有先發優勢,與合資品牌搶轎車市場太難了。看看9月份轎車銷量前10車型,自主品牌完全沒影了。
上汽集團(27.700,-0.40,-1.42%)副總裁、上汽乘用車公司總經理、技術中心主任王曉秋在a級轎車榮威i5上市時說過:“造的好suv的企業,不一定能造的好轎車”。
實際上,造轎車最能考驗一個品牌的造車基本功和對市場需求的認知能力。從入門級轎車而言,消費者購車考慮車價、油耗和保養費用低,質量穩定可靠,二手車保值率高,好開好用,空間夠大。與suv、mpv相比,轎車在空間上有天然的劣勢,油耗和養護成本大家相差不多,想吸引這部分消費者,轎車就只能通過體現整車企業的造車基本功,依靠更好的乘坐使用感受和機械質感來拉攏消費者。
suv的操控性不如轎車,雖然人們喜歡坐姿高,但是車身高會導致高重心、轉彎側傾大、風阻大等,所以在正常情況下轎車在馬路上的操控感會比suv要強得多。
筆者認為,當下自主品牌強推suv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我們的品牌與技術都不如外國品牌,只能通過打時間差來贏得更多的消費者與利潤,但這個時間能有多久呢?一旦外國品牌suv產品蜂擁而至、售價下探,自主品牌怎么辦呢?
來源:證券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