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開始,背負巨額債務的中國鐵路總公司進入密集償債期。僅鐵路債券未來3年鐵總就需償付近2000億元,此外還有數千億的銀行貸款,截至今年一季度,鐵總負債約2.84萬億元。
債務壓頂的同時,鐵總又肩負著穩增長的重要任務,因此離不開國家的支持。繼7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鐵路投融資改革后,昨日(8月19日),國務院出臺《關于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加快推進鐵路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推出了完善鐵路運價機制,建立鐵路公益性、政策性補貼,形成鐵路建設合力等6項政策,加快推進鐵路建設。
針對社會關注的民資進鐵路問題,《意見》也進行了細化。不過,有專家向記者表示,當前融資困境不是簡單的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所能解決,它涉及更深層次的政府和市場關系、鐵路發展戰略以及鐵路運輸管理體制。
全面放開鐵路建設市場
國務院新出臺的《意見》既有&ldquo老面孔&rdquo也有新優惠。
除了吸引社會資本投入、設立鐵路發展基金、向地方和社會資本開放城際鐵路等所有權經營權等政策外,此次《意見》提到按照&ldquo統籌規劃、多元投資、市場運作、政策配套&rdquo的基本思路,完善鐵路發展規劃,&ldquo全面開放鐵路建設市場,對新建鐵路實行分類投資建設&rdquo。
《意見》稱,為解決中國鐵路總公司建設項目資本金不足、利息負擔重等問題,考慮到鐵路運輸公益性因素,中央財政將在2013年和明后兩年對中國鐵路總公司實行過渡性補貼。此外,還明確中國鐵路總公司繼續享有國家對原鐵道部的稅收優惠政策,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對鐵路實行的原有優惠政策繼續執行。
1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考察蘭渝鐵路木寨嶺隧道施工現場說,&ldquo西部鐵路開發意義重大,這不僅是人民翹首以盼的。再者,中西部正在接收東部的產業轉移。鐵路的建設對扶貧以及產業的發展有意義,西部發展是中國最大的回旋余地所在&rdquo。
此番表態肯定了西部鐵路的意義,也明確了國家對西部鐵路的支持。
目前,鐵總的收益來源主要是貨運和客運,2012年中鐵總的稅后利潤僅1.96億元,今年一季度稅后利潤更是虧損68.76億元,即將到來的兌付潮無疑將考驗鐵總的償付能力,如果不是靠貸款和發債,基建投資根本無法進行。
從今年開始,鐵總推出系列貨運改革,寄望以市場化的辦法進一步提高貨運收入。《意見》提到&ldquo強化企業經營管理,努力提高資產收益水平,中國鐵路總公司要堅持企業化、市場化運作,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改善經營、增收節支,依托干線鐵路陸續開通、運力大幅增長等有利條件,千方百計擴大市場份額,依托運輸主業開展物流等增值服務,力爭客運年均增長10%以上、貨運實現穩步增長&rdquo。
將不斷完善鐵路運價機制,穩步理順鐵路價格關系。堅持鐵路運價改革市場化取向,按照鐵路與公路保持合理比價關系的原則制定國鐵貨運價格,分步理順價格水平,并建立鐵路貨運價格隨公路貨運價格變化的動態調整機制。創造條件,將鐵路貨運價格由政府定價改為政府指導價,增加運價彈性。
民資入鐵仍面臨諸多問題
從《意見》中可以看出,國務院一方面希望鐵總努力提高自身的資產收益水平,另一方面還是希望為民資入鐵開辟更多的道路。建立鐵路公益性、政策性運輸補貼的制度安排,就是了為&ldquo社會資本進入鐵路創造條件&rdquo。
此前,國務院明確鐵路投融資將通過設立鐵路發展基金、吸引社會資本、盤活鐵路用地資源等方面破題。而上述《意見》則對鐵路投融資進行了具體的細化,其中提到,鐵路發展基金主要投資國家規定的項目,社會法人不直接參與鐵路建設、經營,但保證其獲取穩定合理回報。《意見》對盤活鐵路用地資源、土地綜合開發利用進行了具體規劃,明確表示支持鐵路車站及線路用地綜合開發,&ldquo中國鐵路總公司作為國家授權投資機構,其原鐵路生產經營性劃撥土地,可采取授權經營方式配置,由中國鐵路總公司依法盤活利用&rdquo。
國務院已經明確向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放開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資源開發性鐵路和支線鐵路的所有權、經營權,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鐵路。此次,《意見》有了進一步的細化,&ldquo鼓勵對現有鐵路建設用地的地上、地下空間進行綜合開發。地方政府要支持鐵路企業進行車站及線路用地一體規劃,按照市場化、集約化原則實施綜合開發,以開發收益支持鐵路發展&rdquo。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告訴記者,&ldquo土地綜合利用對民資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夠把鐵路沿線的資源都利用起來,民資可分享其中的收益&rdquo。
但長期以來,民資入鐵被謂之雷聲大雨點小。此前,國務院常務會議不僅有多套措施吸引社會資本,而且還設定了具體的數額,要求&ldquo十二五&rdquo后兩年吸引社會資本2000億元。但最近有媒體報道,第一條民營鐵路――羅定鐵路爛尾7年,顯現民資入鐵面臨諸多問題。。
有鐵路系統人士對記者表示,&ldquo民資入鐵的熱情可以肯定,但作為投資人,務必要對新線運行模式與權責和利益,進行可行性分析與把握&rdquo。
來源:阿里巴巴貿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