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儀器輕人力?德媒關注“中國天眼”10萬年薪難覓人才
參考消息網11月2日報道 德媒稱,被譽為“天眼”的中國fast射電天文望遠鏡,試運行不到兩年,已經產生了不少重要科研觀測成果。而現在,位處偏遠山區的望遠鏡,卻遭遇了招聘困難。其負責人為此大嘆苦經,引發中國媒體以及網民的熱議。
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11月1日報道,《科技日報》10月29日在頭版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天眼”10萬年薪難覓駐地科研人才》的文章,講述了剛剛建成不久、位于貴州大山深處的全球最大射電天文望遠鏡fast目前正面臨的招聘困難。
文章引述了中科院國家天文臺fast辦公室主任張蜀新的表態指出,此前,望遠鏡基地的招聘情況“并不理想,10萬年薪難覓駐地科研人才”。他表示,fast即將在2019年上半年迎來正式驗收,在此之后,將啟動24小時觀測,科研人員需三班倒輪流值班,而現有的駐地人員只有20多名,人手上“捉襟見肘”。
根據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網站10月29日發布的“fast工程貴州人才招聘啟事”,此輪招聘人數總共為24名,包括觀測、數據處理、軟件開發、通信維護等科研、運維、工程崗位,其中不少崗位要求碩士及以上學歷。根據崗位要求描述,貴州駐地的科研人才應當能夠長期在現場工作,英文水平良好,部分崗位還要求能夠勝任夜班工作。
啟事中還強調,此次招聘的崗位為“人才派遣制”,“符合條件且表現優秀者,可考慮入事業編制。”而據辦公室主任張蜀新對《科技日報》透露,“至于薪酬,工資加駐地補貼,每年可以達到10萬左右。”
報道稱,這條招聘啟事,以及招聘方負責人對“人手捉襟見肘”的抱怨,在中國社交媒體平臺上引發了很大的反響。有些科研圈內的網友貼出了其他高校或企業針對碩士、博士的級別相近之招聘啟事,指出其“年薪十五萬人民幣起步比較常見,其他待遇也甩fast一條街”。“想獻身科研事業的話,北上廣有的是年入10萬勞務派遣的崗位,何必跑去鉆山溝呢?”也有人將fast與國際上的同類望遠鏡基地的工作待遇進行了對比,指出其平均年薪大多在5萬美元以上。
《科技日報》在報道中還指出,望遠鏡“駐地偏僻、條件艱苦,一般情況下,科研人員駐地半個月后才能回趟家,會和家人長期分居兩地,而且fast驗收后,工作不像建設期和調試期那么有挑戰性,可能會比較枯燥。也有科研人員分析,fast的駐地工作,在年輕人看來可能更像坐冷板凳,短期內也難以出大的科研成果,畢竟人各有志,很多人在大學畢業后更希望找個好工作,多賺點錢。”隨后,報道筆鋒一轉,引述fast辦公室主任張蜀新的話指出:“科研上要出成果,沒有一定的沉淀是不可能的,搞科研不能急功近利。”在文章的末尾,《科技日報》還強調,在望遠鏡駐地“生活了一群活躍在國內外天文科研界的追夢人”,“若干年后,一批世界級的科研成果或許將從fast誕生,而目前,fast最需要的,是一個腳踏實地又仰望星空的你。”
還有業內人士在社交網絡平臺上指出,被稱為“天眼”的中國fast望遠鏡工程,試運行期間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科學成果,其造價高達6.67億人民幣,而且當地的旅游及附帶收入也高達每年46億元。而此次招聘24人,假如每人年薪10萬,每年的工資總額就是240萬元。業內人士批評指出,這說明中國科研界長期“重儀器輕人力”。
中國媒體援引中科院院士、天文學家崔向群的言論指出,“科研工作的本質是高強度、高水平的人類腦力活動。即便再重大、再先進的科研裝置,缺少了具體人員的設置、操作、維護乃至后續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就只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評論呼吁,應當扭轉科學家就應該“不計名利、無私奉獻”的觀點,“不能忘記科學家也是普通人,科研人員也需要被市場公平對待。”文章認為,“天眼”所需要的人才,企業也同樣需要;面對競爭,“科學界能不能切實進行經費管理改革,拿出有競爭力的薪酬,這可能會涉及未來科研隊伍的問題,也涉及未來我們國家科技實力在國際上會否有競爭力。”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