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塑料市場整頓自2008年開始頻現市場,頗具環保標簽的2013春節氣氛未過,整頓的子彈率先在保定市場落地,接著山東、安徽、廣東、寧夏等地此起彼伏8月上旬,以廢塑料生產加工聞名的慈溪市場&ldquo清零&rdquo攻堅戰愈演愈烈,而周邊同樣廢塑料較為集中的余姚市場亦難逃整頓厄運,月底將面臨整改。
據8月19日慈溪日報報道:截止發稿日,全市共關閉廢塑料非法交易市場3個,取締非法廢塑料生產加工戶830余戶,拆除三廂電表及動力900余只(組)、拆除廢塑料加工違章建筑1.8萬余平方米,清運廢塑料2.7萬余噸,查扣運入廢塑料車輛657輛,行政拘留8人,全市1532家非法廢塑料生產加工戶已全部關停。據卓創調研,目前慈溪市場90%廢塑料廠家基本關停,剩余不足10%多是規模型廠家具備污水處理能力或極少數廠家私下偷渡運營。種種跡象顯示,犧牲環境換發展模式窮途末路,各地環保整頓戰不斷升級,固廢及小商小販流動攤面臨洗牌。
以固廢與流動商販為例,記者抽樣調研數據顯示,今年80%固廢廠家經歷過或正在經歷嚴查整頓,60%以上三四線城市流動攤販面臨洗牌,而50%-70%被調查人群反映目前整頓模式粗暴,一刀切現象普遍,存在就業、群體事件等社會問題隱患。仍以慈溪市場為例,據卓創了解,近期市場整頓風頭正起,特警、巡邏車舉目可見,各個路口公務人員鱗次櫛比,嚴查廢塑料進出與場內加工更有業者反映拆機器斷電基本處于常態廠家關停設備觀望心態顯著。
進口料方面,因海關嚴查,滯港現象常見,滯箱費等通關費用增長的同時,驗貨掏箱帶來的貨物損失亦是驚人,加之貨物進港之后牽扯倒箱損失更是令業者不堪重負。另外對批文的審核日漸嚴格,全國僅有1700多家即不足10%廠家具有進口資質的現狀導致諸多廠家進退兩難,部分甚至產生棄貨行為,其損失可想而知。有市場人士甚至調侃部分廠家&ldquo昔日百萬家財,今日一窮二白&rdquo來預期后市結局。
因無法開工,多數業者處于觀望狀態,對于一刀切的整頓多有怨言,聽市場一位朋友反映:環保嚴查并不反對,但直接&ldquo清零&rdquo未免不太現實,5000多家廢塑料廠家牽扯到幾萬人就業與生計,還會發生骨牌效應:市場整頓,進口嚴查,業者對市場供貨預期偏少達成共識,部分業者甚至預計或將帶來一波行情但截至目前,行情紋絲不動,原因何在?據卓創了解,市場整頓弱化供貨的同時,也令本地諸多借再生料發家的下游企業采購受阻:因外出采購成本過高,如本就稀薄的利潤空間再次壓縮是當地下游廠家所不愿見到的,而制品銷路不暢,采購成本高企的現狀,令諸多下游廠家對后市甚是擔憂,停產或按單間歇式開工成為諸多下游廠家的選擇。
毫無疑問,如市場整頓只是簡單的清零或者盲目取締,數萬人的生計將成問題,其引發的行業問題若演變成社會問題,相信這也不是我們愿意見到的。卓創認為,借環保整頓之風,引導固廢等行業成功轉型值得發揚,但粗暴整頓治標難治本,固廢等行業轉型長路漫漫,政策導向宜&ldquo疏&rdquo忌&ldquo堵&rdquo。
來源:卓創資訊塑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