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markoff
舊金山電—從irobot公司推出第一臺roomba掃地機器人至今,已經過去16年了。
roomba掃地機器人的部分靈感來自于一種被稱為“快速、廉價和不受控制”的新型機器人技術,但roomba不太像是一個機器人。它只能簡單地在屋子里走來走去,吸收灰塵和碎屑。第二代roomba則能夠自動找到路線回到充電站。
然而,roomba和索尼出品的機器狗aibo不同,它沒有賣出天價,也確實會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從麻省理工學院分離出來的irobot公司因推出roomba而一夜爆紅。
從那以后,美國、日本、韓國和歐洲的公司紛紛嘗試制造更高級的家用機器人產品,但都不太成功。人們努力制造出類人機器人、社交伴侶機器人、烹飪機器人、干洗機器人、可折疊衣服的機器人和可更換貓砂的機器人等。
然而,目前仍沒有出現第二個家用機器人類型,能夠成功超越無足輕重的吸塵器機器人。
盡管機器人專家和人工智能研究者一貫都持樂觀態度,但他們也領教到慘痛的教訓:雖然計算機能夠在人類旁邊做數學圈(mathematical circles,一種起源于俄羅斯的數學活動,譯注),要它們做人類無需動腦的事情反而相當困難。人工智能先驅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認為,把手伸進口袋、熟練地取出一枚硬幣這樣的動作對機器人而言是一項很有挑戰性的任務。
許多研究者都開始認為,機器學習研究中的最新突破還不足以制造出可在家里移動和做家務的機器人,后者可能需要更多的技術性突破。
最近,一些知名創業公司就在這方面接連碰壁。這足以說明,打造一個成功的家用機器人將面臨持續的挑戰。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辛西婭.布雷齊爾花重金打造的社交機器人jibo。圖片版權:tony luong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由德國電子公司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robert bosch g.m.b.h.)資助的創業公司mayfield robotics開發出家庭伴侶機器人kuri。但該公司在七月宣布,這款機器人會“暫停”運營,而且正在退還預購時的訂金。在今年初,機器人jibo也遭遇了和kuri相似的命運。jibo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辛西婭.布雷齊爾(cynthia breazeal)花重金打造的社交機器人,而她曾于2014年在indiegogo網站上為此發起過3萬美元的眾籌活動。
由法國機器人設計公司aldebaran robotics研發的家用機器人pepper在剛推出時售價為2000美元,另外再收取額外的月費。這間公司后來被日本巨頭軟銀集團所收購。現在,這款機器人被放到公司網站主頁上作為商業“門面”,定價為20美元。
家用機器人的發展如同蝸牛爬行般緩慢,與此形成巨大對比的是人工智能的極速發展,后者還誕生了亞馬遜echo、iphone內置的siri等成功產品。
“目前還沒有任何人被類人機器人所取代,”發起google無人車項目的機器人專家塞巴斯蒂安.特龍(sebastian thrun)說道。
日本和韓國對家用機器人的熱情都超過美國,但是那些公司也遇到了同樣讓人失望的結果。
“我記得韓國總統在某一時刻說過,大多數韓國家庭在2012年都會有機器人,”軟件工程師坦迪.特羅爾(tandy trower)說道,他負責過早期的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后來也在公司內建立了機器人研發工作的基礎。
現在,他正領導自己的家用機器人公司hoaloha robotics從事研發工作,這間公司專注于研發協助老年人進行獨居生活的移動式機器人。特羅爾稱,從長遠來看,自己仍持樂觀態度,他有能力開發出一款成為老年人伙伴或助手的機器人。不過他也意識到,短期內不會出現商業性產品。
盡管在開發過程中經歷了反復的失敗,許多技術人員仍然保持樂觀,相信家用機器人會在不久后問世。
在 1960年代,斯坦福大學曾率先研發出早期的機器人手臂和第一代移動式機器人。十年前,機器人專家肯尼特.薩利斯伯里(kenneth salisbury)則開發出過代號為pr1的家用機器人原型。
google早期的程序員斯科特.哈桑(scott hassan)創立的willow garage公司受到pr1的啟發,制造出了另一個家用機器人原型pr2。這款機器人隨后衍生出很多產品,但沒能從研究中開發出成功的商業型家電。
pr1和pr2都是在早期能執行日常家務工作的探索型產品:機器人能夠拿起一杯咖啡、使用洗碗機、去電冰箱拿取一罐啤酒等。但是,只有在高度可控的實驗環境中,這些機器人原型才能完成這些任務。
如今,斯坦福的機器人專家正在開發下一代有潛質在家里工作的機器人。斯坦福計算機科學家西爾維奧.薩瓦雷塞(silvio savarese)正領導團隊開發名為jackrobbo的機器人,希望這款機器人能夠為家庭和校園送貨,也可以在家中做一些工作。不過他也提到,即使是在沒有樓梯的房子里,讓機器人在屋內行走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無人車工程師會利用簡稱為slam的“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來進行導航。這項技術讓無人車在未知環境中也可建構地圖,把車停放地更加準確。薩瓦雷塞說,但是家中密集地堆放了很多雜物,還有人類在頻繁移動,所以slam技術就不足以應付了。
斯坦福的機器人專家正在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希特德拉.馬利克(jitendra malik)所領導的團隊進行合作,開發了一種新的導航模擬器。這款模擬器運用的原理與優化語音和視覺的方法有相似之處。該系統被稱為gibson environment,可結合現實環境中成千上萬的3d地圖,讓機器人能夠學習和理解導航的基本規則。
那么,可以幫忙打掃屋子的機器人很快就能面世了嗎?
“如果我們能降低機器人手臂造價的話,讓它們從地板上撿東西是可以實現的,”伯克利分校的機器人專家肯.戈德伯格(ken goldberg)說。他最中意的新市場可能就是被他稱為“打掃機器人”(decluttering robot)的產品,這種機器人能在家中走來走去,跟在主人身后撿東西。
“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滿足時效都是比較大的難題,”他承認道,“但是,如果你愿意離開家一段時間,六小時后再回來的話——這間屋子就清理干凈了。”
他的團隊也正在試驗能夠整理床鋪的機器人——誠然,它們的動作很慢,但是他辯稱,這不是需要達到人類速度來完成的任務。
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們正在用豐田研究院(toyota research institute)提供的機器人做實驗。目前,至少有三大技術公司都已在硅谷積極開發機器人,而這家汽車制造商便是其中之一。
許多機器人專家稱,他們相信全球的老年人是研發出更高級家用機器人的催化劑。
“在我們看來,老齡化社會的人口變化現象會為新開發的產品提供一個強有力的市場。而且我們也期待,對老齡化社會有用的產品最終也能讓每個人都受益,”豐田研究院首席執行官吉爾.普拉特(gill pratt)說道。
除了豐田,alphabet公司的google x研究實驗室和亞馬遜都已開始積極從事機器人領域的研究。據報道稱,他們的研究主要針對家庭應用方面。
盡管在研發方面注入了新的投資,但資深的研究者們意識到,家用機器人即將面世的說法已經流傳幾十年了。
頂尖的華人人工智能研究者、目前也是風險投資者的李開復說:“問題在于,低成本加上高期待,再加上沒有耐心,是很難做出好產品的。”
翻譯:熊貓譯社emily
題圖版權:drew kelly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來源:同花順財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