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中午,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6級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福建沿海多地有震感。這已經是花蓮繼2月4日6.4級地震之后,又一次震級在6級以上的地震。
據國家地震局統計,今年以來,地球仿佛開啟了“震動模式”,全球7級以上強烈地震高達13次,造成了難以挽回的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為盡可能地降低地震危害,千年來,人類一直試圖攻克“地震預測”的難題,但進展緩慢。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總工程師申旭輝,列舉了阻攔科學家預測地震的3座大山。
一是(強烈)地震事例不足,無法完成有效的統計分析,“重復實踐”進行檢驗的機會也很難碰到。
二是所謂“上天容易下地難”,地震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受到很多制約。
三是地震相關理論更新較慢,這種大規模的地下巖體破裂現象,也難以在實驗室或野外進行模擬。
在地球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陳運泰看來,自然科學問題必有解決辦法,需要探索新的思路。而“無所不能”人工智能,或許就是解決這個難題的“救世主”。
位于美國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集結了地球上最優秀的物理學家、地理學家,以及程序員,正研究利用ai準確預測地震。他們給機器輸入原始數據,這些數據都來源于實驗室模擬地震發生之前,之中、和之后持續進行的大量測量。 然后,他們通過算法篩選數據,查找當人造地震發生時發出信號的可靠模式。
研究人員發現,當他們將采集到的模擬“地層運動”的聲波信息送入機器學習算法當中,ai就能精準地預測出距離地震發生前的剩余時間。利用機器學習,有幫助發現和了解斷層斷裂新的物理特性,也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研究人員已經開始使用真實的數據,試圖搞清楚如何抽離正確的信號,從而準確測定地震何時即將發生。他們相信,地震科學的變革已經開始,而這一切將由ai來推動。
不僅是預測地震,面對其他自然災害,如洪水、山體滑坡等對象,人工智能也展現出了其“無所不能”的功力。
今年6月,google就與洪水重災區印度的中央水務委員會建立了伙伴關系,通過建立人工智能預測模型,幫助準確預測洪水發生的時間和地點,甚至是嚴重程度。這些預測信息會被整合至google搜索引擎及地圖等應用程序中,給用戶提供預警。
(google對印度海德拉巴河的洪水模擬)
9月,澳大利亞團隊通過整合土地于東、降雨、土地侵蝕等數據,借助x射線與數字化技術,開發出了高精度的陸地滑坡預警檢測網絡。同時,他們仿照實際山地,搭建了觀測模型,通過將模擬數據映射在檢測網絡得到測算結果,可以提前兩周預測滑坡位置,從而對滑坡進行風險評估。
隨著人工智能的技術日漸增強,人們對于ai在災難預測中發揮作用的期望,也越來越高。編程,作為人工智能的核心能力,不只是未來人機交互時代的標配技能,更是保護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的關鍵一環。
科學數據已經證明,6歲的孩子已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開始接觸編程的啟蒙教育。學習編程,可以鍛煉孩子的邏輯思維,幫助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創造力,同時培養孩子和機器打交道的能力,當他們了解人工智能是怎么利用算法,對不同狀況進行分析,他們可以更好地運用人工智能到實際問題中。
妙小程——6-18歲青少兒在線編程教育平臺,通過考核嚴格的專業師資,多屏互動的先進技術,接軌國際的完善體系,豐富原創的有趣內容等品牌優勢,已為上萬學員提供優質的編程教學服務,為祖國不斷培養人工智能所需人才。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