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風電cto論壇—智慧型風電場建設和未來構想”于10月18日上午召開。風電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繆駿出席本論壇并作“智慧從何而來”的主旨發言。繆駿表示,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為智慧風電場提供了數字化技術支撐,上海電氣面向市場,不斷更新技術、創新產品,在2018年提出了“風云2.0”,構建了基于物理引擎對接實時數據,反 應真實狀態,方便遠程運維的風電運維技術。同時,繆駿展望了產業的數字化轉型。
以下為演講實錄:
智慧風電從何而來,如果能夠把這個問題回答明白,就相當于說明人類作為高級靈長類動物跟普通的生物有什么區別一樣,這個題目帶給有非常高的哲學意味。智慧風場是如何形成,大家都在思考這個問題,都在思考風電產業未來將向何去。
如果今天談智慧化,首先要談由來,風電的技術,尤其是控制或者系統技術從剛開始現在,大概有三個階段。第一個是經典控制論,從測、感知到數據傳輸,到最后的運算,到反饋,在那個階段我們發展出了風機先天的具有自動控制的意識,這已經是比其他絕大部分傳統的設備先進了一大步。第二個階段是基于數字化產業和大數據分析,數據處理的能力,大數據、云計算都是蓬勃發展。第三個階段是處于初期或者是即將邁入的人工智能階段。個人理解的人工智能是,首先第一個要有自學習能力,實際上如果談到智慧化不光它要學習,要在學習的基礎上面還能自己去判斷做決策,有可能這就是作為人類來說,區別于其他生物很大的地方,或者突破創新,這是更高一級的要求了。
今年一個非常重大的變化,幾乎每一家參展商都把數字化這塊業務作為很重要的分支甚至作為獨立的業務拿到展臺上,風電行業無論從數字化、智能還是智慧都是在蓬勃的發展。但是提醒的一點是,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需要去創造價值,尤其對于每一家,無論是開發商,還是制造廠商,還是其他的合作方,在智慧智能或者數字化方面投入的每一分錢,都應該有所回報。當然這個回報不一定給自己,給客戶、給行業都可以。我原來是從事制造的,在制造里頭中國在過去幾年一直爭論很多的是自動化,然后深耕數字化工廠、數字工廠,導致很多國內的企業就沒有搞清楚智能制造和數字化、自動化的區別。大家有一個誤區,以為上了一些自動化生產線,用了很多的機器人,就可以達到數字化工廠、智能工廠這么一個目標,這里頭實際上是一個極大的誤區,實際上對于工廠運行,并不在于擁有多少自動化的設備,而在于有多少數據的連接,多少透明,它的背后每一分投入都應該有所回報。數字化轉型舉步維艱,數據治理難,落地推廣難,實用難,各設備廠商走的很快,從方方面面各種渠道、各種手段拿來的數據整合在一起的時候就出現了問題,原來不連接也沒問題,連接以后反而有問題,數據對不上,數據里面的格式,數據的質量全部出現問題,所以需要扎扎實實把此前沒有做好的功課去做好。
上海電氣風電討論數字化也好,智慧也好,也已經很多年了,簡要的回顧一下這些歷程。首先第一個還是出發點,上海電氣風電集團始終面向市場,市場上面客戶需要什么?提出相應的技術解決方案,希望通過新的技術手段,去將客戶的傳統手段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說成本過高這些去解決,因此在不斷尋求一些新型技術綜合的解決方案,包括構建一級化的平臺,并且實施快速落地。主要從三個層面來看,一開始2013年,大家時間上面都差不多,上海電氣開發了自主第一款scada系統,逐步升級到運維管理系統,直到2015年提出了風云1.0,后面在上面不斷進行演進,直到今年2018年上半年在上海總部,整個數據中心進行啟用,同時在這次展會上面也提出了風云2.0,是在初代產品上進行了全新的升級換代。也是非常接近剛才辛總所講的風電場的全生命周期跟數字化進行深度的融合,從產業鏈的前端一直到末端,都相應的進行了數字化產品的開發和配套,包括風電場的投資解決方案,包括生產安裝過程,風電場投資解決、生產安裝過程、運維服務等等。
相對應我們的有一塊風云作為我們一款基礎工業互聯網的運維平臺,在這個平臺上面我們去疊加了不少的微服務,或者呈現給各位的是app,在手機端也會開發不同app的小軟件、小程序,大概分為不同的這些方面,這里就不再一一的多講。
今年上海電氣風電推出的一些新的服務里頭,就著重講一下對3d的應用。很重要一點應用3d實際上是希望作為一種可視化的收官和工具,能夠將紛繁復雜的信息以比較簡單的形式呈現在工程師或者決策者的眼前,在這幅圖上疊加了諸多信息和要素,包括地形識別、機型,包括了其他的一些希望未來可以疊加上取得交通運輸。這個是虛擬風場3d的展示,在過去一段時間分別挑選了陸上和海上的項目,這里挑選的是東海大橋的項目,是國家比較早的海上風電場項目,將實景化進行了三維的處理,同時可以對機組內部,基于風機結構,基于各個零部件可以透射進去,使得故障的進入點,原來看到是非常死板的一串故障代碼,現在可以使得大家非常直觀看到這些部件哪里出了問題,是具體處于哪個位置,大概什么問題,這個問題還會繼續做。個人呼吁希望整個產業鏈可以協同,可以透射到機艙、透視到部件,實際上這個工作的難度是呈幾何級數的增加,并不是一家可以做完的。
整個風云2.0分了這么多的不同的協同的平臺,包括海神、云腦、風明、魯班,海神是海上運維調度平臺,可以對排塵船舶的航跡,包括天氣、風浪所有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剛才講到如果講智慧的話,現在它還處在自學習的階段,需要根據此前運維的航跡、洋流氣象信息把它不斷學習,迭代訓練它,在不遠的將來,它可以排出非常合理的,甚至比人工排出來更好排塵的計劃。下面的是魯班,這也是過去一年做的比較多的工作,它是一款基于可靠性一體化的設計平臺,在這個平臺上面集成了所有相關的,無論是部件還是風場,還是風機機組、可靠性的數據全部集成到這個平臺,通過數據分析、統計的手段反饋出來,它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給風場的可靠性、可利用性提供指導方向,另外給設計人員提供進一步改進機組的這些方向。包括最后一個啟明星知識和預測體系,實際上它是一款交流和學習的平臺,將員工或者說每一個小的案子上面所有的經驗把它系統化、標準化,集成到這個平臺上面,使得內部可以進行傳遞,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開放給客戶,給其他的伙伴來使用。
第三部分風電的產業生態,風電產業需要數字化,但數字化更需要博采重眾家之長,實際上要抱著開放博大的胸懷走數字化這條路,今天展會上面大家都在推自己的數字化平臺,但很少看到有哪家平臺拿出來可以做更多深入的融合,甚至是愿意把自己的數據共享出來,上海電氣很愿意做這方面的先行者,這個是上海電氣風電的一個生態圈,包括各個利益相關方。
來源:國際能源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