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行業制造的產品很大程度上依賴不可再生資源,同時這些產品將用于生產成千上萬的日常用品。降低化工行業對稀有資源的依賴性,就意味著整個制造業將可以降低投入成本和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化學工業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行業之一,每年創造的價值超過3.6萬億美元。
多項改善生活的創新背后都有化學的影子。但對公眾來說,化學的印象,仍然是從煙囪中冒出的滾滾黑煙。究其原因主要是曾發生的藥品丑聞、有毒殺蟲劑和工業災難都不乏化學品的因素。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李壽生:化學工業要實現綠色發展
隨著化學工業的快速發展,化學工業在改造自然、服務社會的同時,因其生產過程具有高溫、高壓、易燃、易爆、易污染等特點,也因為化學品造成安全和污染問題,引發了人們對化學工業快速發展的憂慮和擔心。
近30年來我國化學工業正處于快速增長期,同時這一時期也是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期,城市人口快速集聚。這種背景下,公眾對生活質量和標準的要求以及安全環保意識在同時提高。這就引發了公眾對化學產品需求的提升,和對化學工業潛在的安全環保防范意識提升之間的矛盾。
我國化學工業正進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面對這一階段對化學工業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有三點認識值得思考。
首先,要堅定化學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信心。我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化學工業是整個工業化的基礎產業,沒有現代化學工業,就不可能有工業化的中國,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化學工業始終在與安全、環保客觀因素不斷磨合、不斷探索、不斷改進中進步,困難和挑戰正是化學工業發展的動力。
第二,要加快化學工業的創新,推動其從低端向高端轉變,提升其本質的安全環保水平。解決化學工業的根本出路還在于技術創新,用更加先進的物質基礎裝備改造和提升化學工業,從物質上提高化學工業的本質安全環保水平。
第三,堅持加強與公眾、社區、社會的溝通,推進人們對化學品的認知和了解。在化學行業關注化工產品的研發、生產、營銷、配送、使用、回收以及處理整個生命周期的同時,不斷提高周邊社會、社區對化學、化工企業的了解和認知水平。
通過各利益相關方的努力,我國化學工業可以實現綠色發展,這從德國化學工業的發展軌跡中可見一斑。德國化工行業早期的名聲不佳,1993年前90%的民眾要求政府更嚴格管制化學工業,包括綠黨、綠色和平組織在內的非政府組織對化工行業有強烈的抵觸情緒,而當時德國化學工業對這種狀況的應對能力不足。但之后德國化工行業開始覺醒,不斷革新生產工藝和安全工藝的同時,從1993年開始組織&ldquo公眾開放日&rdquo等與公眾互動的活動。從1994年開始,德國化工行業的聲譽持續提升,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意識到化工行業的重要性。如今的德國化學工業不再是勞動密集型的低科技產業,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安全防護水平也持續提升。德國化學工業的發展軌跡表明,德國化學工業從低端向高端轉變的進程也是化學行業聲譽提升的過程。
卡博特大中華區總裁申毅:政府監管督促化工業規范
化工行業是支撐著人類邁進現代生活的重要基礎行業。紛繁多樣的化工產品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如此緊密,不僅包括輪胎、化妝品、打印墨水、食品包裝材料等消費者每天直接接觸,為我們提供生活便利的日用品還包括眾多支撐制造業發展,推動全球經濟進步的基礎化工原材料。
同目前人類發展所遇到的挑戰一樣,中國化工行業也面臨著可持續發展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隨著全國人口持續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對各種化工產品的需求正在逐步增長另一方面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和能源,更加高效地組織生產,并提供創新的產品促進可持續發展也成為國內化學工業的重要使命。
相比國外化工行業的發展,中國的化工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化工行業與民眾的矛盾和沖突并非一蹴而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現行的行業相關的法規政策已經遠遠嚴格于其他國家,國際上相關的技術也已經相當成熟。那為什么技術和法規都健全的情況下,國內很多行業中的生產者運作還是不規范呢?中國的政府、民眾,包括化工行業已清楚地認識到強有力的監管措施和企業社會責任感的提高已刻不容緩。
根據媒體報道,我國化工環境事件的發生絕大部分都在小企業,甚至是那些沒有任何營運資質的&ldquo三無&rdquo作坊。相比之下,大企業,特別是國際性的大公司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推動企業不斷投入,包括設備更新、技術創新、人力、資金等各種資源的投入。
國際性大公司不斷自主創新,尋求變&ldquo廢&rdquo為寶的機會,譬如炭黑就是利用不再具有高價值的副產物(包括煤焦油等)來生產的開發對環境影響最小的工藝、技術和產品來贏得可持續發展目前在華運作的相當多的國際跨國化工企業,在國內的工廠已經引進了一些國際先進產品和多種國際最先進的安全、健康和環保體系,實現了&ldquo循環經濟模式&rdquo,在減小對周邊環境影響的同時,實現能源綜合利用效率的大幅提高。相信如果國內的這部分生產商能具有這種長遠發展意識的話,便會自覺地在環保方面進行投資,甚至是相當大的投資。
其次,國內政府的監管和治理力度遠遠不足。如之前提到,中國的安全環保等法規政策已經屬于國際最嚴苛的標準,但是為何違法、違規的事件屢禁不止,部分企業依然頂風作案,或者說&ldquo三無&rdquo作坊為何無法杜絕呢?政府有效的監管執行力度一定是解決根本問題的關鍵。政府、媒體和公眾的正確認識能幫助大家正確甄別合法合規的優秀企業,做到企業真正在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化工企業應該以更積極主動的姿態從幕后走出來,走進公眾的視線。
化工行業中的很多優秀企業也已經意識到與終端消費者的及時有效溝通是應該努力的新方向。近年來,很多知名化工企業通過多種精彩紛呈的形式與公眾保持溝通,其中有媒體報道、開放日活動、展覽展會、義務宣傳等。
來源:慧聰塑料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