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通過農民自主發展農機化主體地位的確立,我國的農機化事業進入了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軌道,應運而生的各類農機化服務組織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農機化服務組織適應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農村經營體制、適應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新形勢,在提高農機化裝備水平、作業水平、效益水平中顯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實踐證明,這是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方向,是農機化發展的主要模式,也是按照工業化的理念組織農業生產、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形式之一,必將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遼寧遼陽積極提高農機服務質量
今年以來,遼陽縣農機局有效發揮職能作用,積極提高農機服務質量,真正密切農機部門與基層農民的關系,切實提高群眾的滿意度。
遼陽縣農機局在主要領導參與輪流值班的基礎上,指派專人每天接待、處理農民的來電、來訪。并實行首問負責制,要求工作人員對群眾來電、來訪,必須認真熱情對待,能當場解答的問題做到當場解答,不能當場解決的承諾答復期限。
為做好農機補貼的發放工作,切實將惠民政策落到實處,遼陽縣農機局定期將補貼機具進行統計、分析,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到各個鄉鎮、村和農機合作社,全面了解農機的使用、銷售和需求情況,認真幫助農機戶檢修機具,提高農業機械化的普及率。同時,對已發放的農機補貼,實行動態跟蹤管理,隨時掌握補貼的發放進度。已經處理完畢的補貼機具,縣農機局還定期進行&ldquo復審&rdquo督查,隨時了解補貼發放情況和發放效果及補貼對象的滿意程度。
為提高農機戶的科技水平,遼陽縣農機局結合&ldquo科技下鄉&rdquo活動,多次邀請省、市高級農技專家深入鄉鎮基層,對存在問題的農機具和農業生產等知識集中授課,幫助農機手答疑解惑。縣農機局還定期開展針對農機生產廠家、經銷商、銷售網點的專項整治工作,為農機戶行方便,讓農民得實惠。
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注意事項
一是優化配置農機裝備資源,充分發揮農機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由家家戶戶買農機到農機化服務組織為一家一戶提供社會化服務,實現了機械的共同利用,減少了機械的重復購置,暨解決了家庭承包經營實現機械化的難題,更重要的是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裝備基礎,提供了可能。
二是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以機械作業為載體、服務組織為依托,推廣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提升科技含量,實現科學種田,增產增收。
三是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在農機化服務組織吸納部分勞動力的同時,大大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實現農民致富增收。
四是從調整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以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角度看,建立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機制,把農業的產業優勢做大、做強,以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靠農民一家一戶作坊式的生產方式顯然不能滿足建設現代農業的需要。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業產業結構。農機化服務就是第一產業(農業)中的第三產業(為農服務業),它和其它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共同構成農業內部的三次產業,其發展的程度就象把第三產業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水平一樣,一定意義上代表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現代化程度,農機社會化服務既滿足了農業生產的需要,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又讓更多的農民享受到保姆式的&ldquo一條龍&rdquo服務,享受到更舒適、更文明的農家生活。因此,無論從生產力角度、生產關系角度,還是從社會學角度,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都有著巨大的需求。
發展農機化服務組織工作應遵循的原則
一是因地制宜,形式多樣的原則。各地要根據實際,鼓勵發展多種經濟結構、經營形式的農機化服務組織,促進機具、資金、技術、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在當前要特別注重發展農機作業服務專業大戶,培養其服務能力和水平,發揮其農機化服務市場的主體作用和導向作用。在組織形式上,可以是農機合作社、農機專業協會、農機作業服務公司、中介服務公司,也可以是其它形式的合作組織,既可以是緊密型的,也可以是松散型,這里要強調的是,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必須按照《農民合作社法》的要求,積極爭取將農機服務組織納入到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的范疇,對于爭取享受同等的相關優惠政策,非常關鍵。在組建中,可以由農民自己興辦,也可以由農機經營組織與農民聯辦,。
二是自愿互利、政府引導的原則。要自覺維護農機戶的經營主體和財產主體的權益,充分尊重農機戶的意愿和選擇,不能強迫命令,不能歸大堆,堅持&ldquo民辦、民管、民受益、民擔責&rdquo。農機部門要正確引導,有效扶持,協調服務,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無所作為;既要主動介入,又要擺正位置,引導農機合作經濟組織健康發展。
三是堅持邊發展邊規范的原則。農機化服務組織的發展是農業農村經濟進入新階段后農業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是農民群眾在實踐中摸索的一條新路子,要突出發展,循序漸進,在發展中積累經驗。對當前各類農機服務組織,只要與市場運行機制相適應、與農民、農機戶的意愿相適應、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農村土地經營機制相適應,就要在法律、政策規定下給予扶持和引導,逐步建立起服務組織的組建原則、程序以及內部運行機制,更好的指導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
(來源:中國農機總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