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汽集團傳出消息,旗下新能源汽車板塊將引入新的合作者。
北汽集團一位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北汽集團正在籌建北汽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汽新能源股份)。該公司成立之后,將成為北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之后,北汽集團組建的又一家立足新能源領域的子公司。新籌建的公司目標是與西門子等公司進行合資合作。
上述內部人士表示:“這主要為了在新能源領域‘兩條腿走路’,突破制約電動車發展的核心問題。”
據了解,在北京市新能源汽車的項目推廣中,北汽集團原計劃今年新能源車型的產銷量達到3000輛,力爭實現5000輛。但北汽集團的一位人士坦言,“從目前情況來看,3000輛的目標也是個挑戰。”
在業內人士看來,北汽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難以達到目標,在行業中并不是個案。從目前我國的電動車產業來看,電動車核心技術的成熟度,特別是電池的安全性是阻礙電動車銷售的最大攔路虎。
新公司成合資合作重要載體
在日前北汽內部的會議上,該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屢次提及“北汽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這個名詞,隨后該公司的組建模式逐漸浮出水面。
北汽集團一位內部人士透露,“北汽新能源股份應該很快就會成立。該公司成立之后,將由徐總親自擔任董事長,還將派出其他老將出馬。”
在剛剛結束的2013年中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北汽集團戰略規劃部副部長詹文章也表示,“為了在新能源領域實現快速發展,北汽計劃組建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并組織高效的管理機構。”這一新公司成立之后,將致力于從零部件到整車全產業鏈的研發和生產。
實際上,北汽新能源股份并不是集團第一家新能源公司。早在2009年底,北汽集團就成立了北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2010年,該公司在北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汽股份)成立之后被劃至北汽股份。
據上述人士透露,“新成立的公司是北汽集團在籌建。”這意味著北汽新能源股份成立后或將隸屬于北汽集團。
“北汽新能源股份成立之后,北汽集團將和國外電動車核心零部件領先企業組建合資公司,該公司將成為新合資公司的重要載體。”北汽集團內部人士表示。
據了解,為了籌備新的合資公司,早在去年徐和誼就開始和德國西門子公司進行接觸。10月14日,在媒體的一次采訪中他坦言:“10月,北汽集團將和西門子公司正式簽約,引進西門子電機合資合作。”
北汽合作方的選擇不止一家。不久前,北汽集團已與韓國sk集團達成協議,計劃成立一家新的動力電池合資公司。
“目前北汽接觸的國際零部件巨頭還有很多,未來還將誕生新能源合資板塊。”北汽集團公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新能源車銷售目標難實現
北汽集團之所以再籌備一家新能源子公司,并為該公司引入新的合作方,和目前北汽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及遇到的技術瓶頸有著必然聯系。
北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林逸曾公開表示:“到2015年,北汽預計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銷售規模將達到15萬輛,其中純電動車約5萬輛。2013年,北汽計劃純電動車的產銷規模達到3000輛。”
不過,北汽集團的一位高層坦言,“由于今年北京的新能源扶持政策遲遲沒有出臺,影響了上半年新能源車的生產和銷售。雖然今年下半年表現好于上半年,但是完成全年目標依然具有較大難度。”
據記者調查,截至目前北汽共有e150ev、威旺306純電動客車(貨車)、紳寶ev三款批量銷售的電動車,但是大多數車輛都在公交領域示范運行,其中今年新增的出租車數量為850輛左右,私人購車數量微乎其微。
北汽今年新能源車產銷目標遭遇挑戰,既有外部政策環境因素,也與北汽自身在新能源核心技術上遇到瓶頸有關。一位曾經駕駛過北汽電動車的人士曾坦言:“北汽的電動車電池能量消耗太快。”北汽集團的內部人士也承認:“目前北汽電動車電池等核心技術尚不成熟,電池儲能效果不好,車輛的續航里程受到制約。”
“北京市對于新能源車的推廣力度很大,但是目前高層對于電動車產品不滿意,才計劃成立股份公司,引入新的合作方。”北汽集團內部人士表示。
資料顯示,此前北汽電動車的電池提供商為北京普萊德新能源電池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是北汽控股、北汽福田、北大先行科技產業有限公司和東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四方于2009年成立的合資公司。
電動車瓶頸或催生合作新模式
不僅是北汽集團,電池核心技術是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遇到的普遍性難題。
此外,汽車電池的安全性也飽受質疑。近兩年,通用volt、比亞迪電動車、眾泰電動車均出現過起火的現象。日前,關注度最高的美國特斯拉電動車也發生碰撞起火現象,引發業內對其電池安全性的質疑。
如何突破電動車核心技術瓶頸,是未來電動車規模化發展的關鍵。
“北汽引入眾多合資合作方,集成各方技術優勢,是破題的主要途徑之一。”業內人士評論稱。
實際上,合資合作模式已經成為不少國際電動車生產企業破解電動車核心技術難題的重要方式。此前,日產在開發leaf電池的時候就采用與nec合資合作模式,解決了電池研發和制造的問題,因此leaf成為全球最早規模量產的電動車之一。
業內人士預計,在新能源汽車推廣政策的持續跟進下,未來國內電動車制造領域或許會出現更多的合資合作案例。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