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廚具網
    手機版    二維碼   標簽云  廚具企業大全

黑龍江全國最大優質粳稻主產區

2024-05-14 08:01:12 來源:新浪網 作者/編輯: 瀏覽次數:534 手機訪問 使用手機“掃一掃”以下二維碼,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原標題:黑龍江全國最大優質粳稻主產區

稻浪滾滾機收忙。本報記者蔣國紅攝

郁郁蔥蔥的稻田。本報記者王振良攝

豐收的喜悅。本報記者蔣國紅攝

黑土糧倉的風采。本報記者蘇強攝

種子破土而出。依賴這生命的萌動,莽荒大地變成美麗田野。

在美麗富饒的農業大省黑龍江,一個原本并不起眼的糧食作物——水稻,歷經幾十年,在幾代龍江人的精心呵護和培育下,已經成為黑土地上三大主糧之一。黑龍江大米,因其唇齒留香的獨特魅力,成為中國最好大米的形象代表,黑土地為之倍增光彩,大糧倉因其續寫輝煌——種植面積0多萬畝,年產水稻多億斤、大米400億斤;國人每吃10碗米飯,就有一碗來自黑龍江。這些響當當的數據,成就了黑龍江作為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另一個美名:全國最大優質粳稻主產區。

歷經風雨70載 黑土粳稻展宏圖

史料記載,水稻是亞熱帶作物,在我國的栽培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而在黑龍江省,最早的記載大約出現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渤海國。穿越時光隧道,黑龍江省水稻栽培史雖然晚于長江、黃河流域,但卻后發至上。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委獲悉,建國以來的近70年,黑龍江省水稻生產主要經歷了7個階段:

恢復建設階段(1950年~1955年),水稻種植面積由151.5萬畝發展到261萬畝,單產由142公斤/畝上升到215公斤/畝。

擴大發展階段(1956年~1960年),通過大力興修水利工程,1956年一年就擴大近180萬畝,達到441萬畝,1958年急劇擴大到499.5萬畝,但水稻產量不高,1958年單產為151公斤/畝,1960年單產僅為79公斤/畝。

下降徘徊階段(1961年~1975年),受生產瞎指揮和自然災害影響,1962年面積下降到193.5萬畝,直到1975年長達14年間基本徘徊在195~277.5萬畝,單產忽高忽低,產量不穩。

恢復上升階段(1976年~1980年),采取有計劃穩步發展的方針,進行灌區整頓和推廣一批先進增產技術,促使水稻生產恢復和發展,到1976年播種面積恢復到345萬畝,1980年穩定在300萬畝以上,產量也逐步上升,1980年單產達到252.2公斤/畝。

迅速發展階段(1981年~1990年),依靠旱育苗稀植、化學除草等新技術,種稻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激發起農民“種稻熱”,使水稻生產進入面積迅速擴大,產量穩定增長的新階段。在1981年336萬畝的基礎上,1984年擴大到417萬畝。此后每年平均以105萬畝的速度持續地增加,到1990年達到1009.5萬畝,單產達到329公斤/畝。

高速發展階段(1991年~2010年),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種植結構調整,特別是旱育稀植技術的大面積推廣,超稀植、缽體擺栽的應用,以及優質高產新品種的推廣,水稻面積成倍增加,到2010年全省水稻種植面積已達到4153.5萬畝,單產440公斤/畝。

穩步發展階段(2011年-2017年),稻谷最低保護價格政策保護了農民的種稻積極性,水稻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0萬畝以上,單產467公斤/畝左右。2017年黑龍江省水稻播種面積0萬畝以上,約占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的30%,占全國粳稻總面積的50%左右;總產630億斤以上,占全國水稻總產量的15%左右。

伴隨峰回路轉的發展史,黑龍江不僅成為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第一大省、產量第一大省,完成了由旱作農業向稻作農業的華麗轉身;還創造了高緯度種稻的世界奇跡——在黑龍江,水稻最北可以種到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呼瑪區,創出世界水稻種植的最北界。

70年來,黑龍江水稻面積不斷擴大,稻作技術也不斷演變。在種植方法上,從直播栽培走向了以育苗插秧為主的精耕細作高產栽培新階段,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的推廣成為黑龍江省稻作劃時代的重大變革。目前,三膜覆蓋、兩段式和隔離層增溫等超早育苗高效利用積溫的育苗方式也在部分地區推廣應用。在栽培技術上,20世紀50年代開始逐步采用機械耕翻整地,選用良種,改進播種方法,進行合理密植;60年代推廣水稻大壟栽培畜力中耕除草、塑料薄膜保溫育苗和拖拉機水耙地3項新技術;70年代積極進行灌區整理和方田、條田建設,廣泛應用化學除草、增加化肥施用量以及改進施肥方法和灌溉技術等;80年代積極示范和推廣盤育苗機械插秧、旱育苗稀植栽培等技術;90年代以后插秧方式主要有機械插秧、人工手插秧、缽育擺栽和人工拋秧等,目前已達到90%以上。在栽培方式上主要采用了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術、超稀植栽培技術、葉齡診斷栽培技術、“三化一管”栽培技術、抗病保優栽培技術、穩健高產栽培技術、綠色稻米標準化生產技術、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等。

天藍水清好生態 黝黝黑土稻花香

是什么原因使亞熱帶作物水稻,在全年霜凍期長達180~250天的黑龍江黑土地上能一熱再熱,大展宏圖?

古往今來,無論哪種作物,無論原產地在哪里,只要新的環境能滿足其生長需求,異地生長照樣“放光彩”。就像玉米由北美來到中國,馬鈴薯由南美來到中國,小麥由兩河流域來到中國,高粱由非洲來到中國,水稻從中國走向世界一樣,黑龍江的白山黑水,同樣賦予了水稻生長的高天厚土。

雖然地處祖國北疆,但黑龍江省太陽輻射資源比較豐富,尤其是農作物生長季節,竟與長江中下游相當。比如年日照時數,我省總時數在2400~2800小時之間,其中生長季日照時數占總時數的近50%;生長旺季6~8月平均日照時數為11~13小時,北部最長17小時,而三亞年日照時數也只有2小時,平均每天6.8小時。所以,在我省大部分地區,水稻完全可以自然成熟。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水稻的特點,在于水中生長,種稻需要有豐富的水資源。據測算,每獲得1公斤大米,需要耗費兩噸以上水。然而,南方多雨北國旱,當水稻與北國糧倉相遇,再一次突破了人們的傳統印象——擁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綏芬河四大水系的黑龍江,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00多條,加之眾多湖泊、濕地,每年有800多億立方米的地表徑流匯成江河,流經龍江大地,農業生產水資源豐富,并且雨熱同季,非常適宜水稻生長。

每年四月,東南季風帶來的暖濕水汽,與西伯利亞冷空氣相遇,大地由南自北春雨瀟瀟,凝固的江河恢復了律動,冰雪消融帶來汩汩桃花春水,大地解凍水分沿著毛細管上升到土壤表層,在這個充滿生機的季節,勤勞的水稻能手們開始了新一輪的忙碌。90%以上的地表水灌溉,讓他們對水稻的生長和品質充滿了自信。

古人云有土斯有田。平原,是人類文明起源的地方,是農業最發達的地方。在中國,一個省有兩塊大平原的,只有黑龍江。東部三江平原,中西部松嫩平原,兩大平原在黑龍江省境內的面積達17.5萬平方公里,為全省總面積的37%。兩大平原特有的黝黝黑土,微量元素和有機質含量高,人們總用“一兩土二兩油”來形容它的肥沃與珍貴。在這里,每一厘米厚的黑土層都至少要經過200~400年的積累才能形成。

土壤條件好、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獨特的氣候條件和生態優勢構成了黑龍江水稻生產的特有優勢,使得在這里生長的水稻不僅開花授精好,而且灌漿結實多。漫長的冬季則阻止了病蟲越冬,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幾率和農藥使用量。這使得黑龍江省水稻生產所用的化肥、農藥、除草劑劑量不足南方省份的20%,產品安全性最高;一年一季的生產,長達五個月的生長周期,既使土壤得以充分修復,又讓水稻積累了更多的干物質,富含大量維生素、微量元素、礦物質、蛋白質、氨基酸和支鏈淀粉。

綠色發展打品牌 龍江稻米甲天下

從田間到餐桌,從金燦燦的稻谷到香噴噴的食物,黑松烏綏四大水系的晝夜奔騰和富含有機質與微量元素的肥沃黑土,賦予龍江粳稻超乎尋常的優異品質,成就了黑龍江大米的油潤彈牙、米香四溢。

為了給國人提供一碗好米飯,近年來,黑龍江省把做大做強水稻產業經濟作為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的一項重點工作任務來抓,優化生產布局,強化科技支撐,完善市場服務,有力地促進了水稻產業的大發展、快發展。

優化水稻生產布局——水稻種植區域已覆蓋全省各地,一、二、三、四積溫帶均有水稻種植,100萬畝以上的有11個縣,50萬畝以上的有29個縣,已形成稻谷的集中產區。水稻優質區域重點分布在嫩江、松花江沿岸和三江平原的21個縣(市、區、局)和農墾4個管理局所屬農場。

培育推廣優良品種——目前,全省審定推廣的水稻品種168個,其中粳稻157個,雜交稻11個,香稻24個,軟米3個,糯稻10個,香糯1個。國標一級米1個(龍稻18),二級米131個,三級米26個,從日本引進品種有富士光、上育397、莎莎妮、空育131、藤系138等。先后培育龍粳14、龍稻5、松粳9、龍粳31等10個品種,被國家命名為超級稻品種;五優稻4號(稻花香2號)大米適口性非常好、米質優、享譽國內外;龍稻18是我省培育出的首個國家優質1級米,結束了黑龍江省沒有1級米品種的歷史;龍粳31單年種植面積達到1692萬畝,為目前國內單年種植面積最大的粳稻品種。

完善水稻生產基礎設施——先后建成大型水利工程30余處,中型300余處,小型8000余處,數不清的配套工程和干支斗毛渠如蛛網般遍布各灌區澇區,為優質稻生產保駕護航。大力推廣灌區渠道防滲、管道輸水灌溉和水稻節水控制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全省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面積96萬畝,推廣水稻節水控制灌溉面積達到1288萬畝。全面實施水稻智能催芽和大中棚育苗。截至2017年末,全省水稻育秧大棚數量已達到97萬棟34281萬平方米,大棚化育秧比例達到80.8%;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達到98.6%,其中機耕、機種植和機收水平分別為99.8%,98.0%和97.6%。建立在良種化、機械化和全程標準化基礎上的黑龍江粳稻生產,創造了全國最高的水稻生產力水平。

發展綠色有機種植——選擇五常、慶安、樺川、富錦等9個縣整縣制開展水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集成推廣抗逆品種+智能浸種催芽+大棚旱育稀植+測深施肥+缽育擺栽+全程機械化的技術模式,集成推廣優質高產水稻良種、新基質旱育苗示范以及“減肥、減藥、減除草劑”三減技術示范、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技術。全省建設612個互聯網+綠色(有機)高標準示范基地,面積198.2萬畝,按歐盟有機標準種植示范基地7個,面積1.02萬畝,實現了生產全程可視。通過產品質量可追溯,示范帶動全省綠色有機水稻種植面積達到3000多萬畝,確保了產品外觀與內在質量一致性,實現了黑龍江大米“外在有顏值、內在有品質”的目標。全省共設立水稻綠色防控示范縣25個,建設核心示范區2畝,輻射帶動12.5萬畝,通過集成應用生態、物理、生物等綠色防控技術,最大限度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在蘭西、樺川等20個縣(市、區)示范推廣稻魚共作、稻鰍共作、稻蟹共作等“一水兩用,一地雙收,一季雙贏”稻田綜合種養技術,建設核心示范區24個,示范面積18270畝,輻射面積44萬畝。

提高水稻加工產能——通過推廣加工企業聯基地、聯科研、聯農戶的水稻產業發展模式,以加工、轉化、流通為突破口,促進水稻產業產加銷緊密銜接,推進水稻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以發展精深加工、產業化經營為切入點,做實做好“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一體化升級轉化大文章。目前黑龍江省水稻加工企業有1421家,其中規模以上水稻加工企業有507家,年加工能力30萬噸以上的龍頭企業51戶。水稻總加工能力為4565萬噸。2018年上半年,全省水稻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47億元,實現利潤4.45億元,貢獻稅收1.0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4.4%、34.2%和10.5%。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

 
本條標題:黑龍江全國最大優質粳稻主產區
本條信息網址:
文本助手 資訊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
閱讀關鍵詞
  • 手機瀏覽本文

    手機應用中掃描本文二維碼,即可瀏覽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網絡中。

  • 微信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關注中華廚具網微信公眾號,實時了解行業最新動態。

版權/免責聲明:
一、本文圖片及內容來自網絡,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如涉及各類版權問題請聯系及時刪除。
二、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三、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中華廚具網

0相關評論
今日熱點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薦品牌更多
熱門頻道
關閉廣告
合作伙伴:
中華廚具網 魯ICP備2021046805號         魯公網安備 37162502000363號 (c)2018-2025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資有風險 加盟需謹慎
關閉廣告
關閉廣告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久久| 伊人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99国产精品99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蜜臀色欲| 99久久国产免费福利|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不卡| 囯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亚洲综合熟女久久久30p| 99久久精品国产毛片|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人妻|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站| 久久久久久久精品成人热色戒 | 久久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 久久久久久噜噜精品免费直播| 久久久久久久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爆 |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蜜桃| 99久久超碰中文字幕伊人 |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久久综合久久自在自线精品自| 久久亚洲AV无码西西人体|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人妻无码αv中文字幕久久琪琪布 人妻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人妻无码中文久久久久专区 |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老熟女免费|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成人D啪| 精品精品国产自在久久高清|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软件| 99久久做夜夜爱天天做精品| 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888|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 久久伊人色| 久久99精品综合国产首页| 精品久久8x国产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 久久综合给合久久国产免费 | 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伊人久久成综合人影院| 欧美久久亚洲精品| 一级做a爱片久久毛片| 狠狠色丁香婷婷久久综合|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