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西遷新傳人】劉紅忠:“方寸世界”里筑起家國大業
陽春三月的校園生機勃勃,春意盎然。但在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有一群人卻執著于埋首“方寸”之間,鮮有余閑去欣賞近在窗外的春天。剛剛入選中組部第三批“萬人計劃”的劉紅忠教授,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他們眼前的是納米尺寸的小小“方寸”世界,心中懷納的卻是整個中國的機械事業。
劉紅忠老師(左二)在實驗室指導學生做實驗。鄧亦凡供圖
瞄準需求 “夕陽產業”升級換代
2004年,完成博士學業的劉紅忠教授選擇了留在西安交通大學,期盼并努力像自己的恩師盧秉恒院士一樣,做一名踏踏實實工作的科技人員。彼時正是國家機械行業轉型的重要節點,一度成為夕陽產業的制造業,亟待升級換代。要為機械行業注入新的生命力,必須尋覓新的增長點。以傳感器、半導體為代表的一系列高端制造技術的國有化,需要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技術來支撐。為此,由盧秉恒院士牽頭,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結合自身制造技術的優勢,開始在微納制造領域開疆辟土,探索以納米壓印技術為牽引的高端傳感器件的制造新技術。
國家的需要,就是科研的方向。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在盧秉恒院士等老一輩科學家的帶領下,劉紅忠教授和他的同事們立足西部,為我國制造業不斷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青春。長期以來,他們聚焦微納制造及精密測量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工程應用開發,在國內率先突破了卷對卷超長金屬光柵壓印制造技術難題,成功實現了高精度反射式光柵的產業化制造。通過針對微納制造中結構成型的力學行為、宏/微/納跨尺度大幅面制造的一致性、多材料體系的超界面及超結構的成型控制等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劉紅忠教授團隊提出了納米特征近零力的外能場輔助成型方法,建立了外場(機械力、電場)調控下的納米尺度流變力學模型,提出了微納成型加載過程的精準控制方法,催生了新一代微納傳感制造的新工藝,實現了復型精度達到0.2nm的納米精度光柵復型制造,完成了180米長度的高精度金屬計量光柵尺制造,為“國際首創”,并成功實現了產業化推廣和應用。
回歸實踐 科學研究是個“閉環”
劉紅忠教授及其團隊長期致力于傳感器的研究。傳感器可謂機床的“眼睛”,高端的制造裝備離不開高精度的傳感器。不難看出,機械領域的問題來源于實際的需求,最終要把研究所得的技術和新發現、新原理、新工藝,應用到產業實際中去。作為高校科研的中堅力量,他和同事們以挖掘國家工程產業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進而解決這些問題為己任。加班、出差對于劉紅忠及同事們來說已是家常便飯。他們認為作為科研工作者,就應該要深入生產實踐,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去發掘實踐中存在的技術問題。科學研究不應該是個“開環”,而應是個“閉環”,即問題來源于實踐,通過科學研究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然后將科研的成果反饋到實踐中去解決問題。以這樣的方式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不斷完成迭代,真正實現對行業有所貢獻。
“學至于行而止矣”,科研來自實踐,更要服務于實踐。劉紅忠教授和同事們在潛心科研的同時,也一直著力尋求將科研成果應用于實踐的機會。在國家快速制造工程中心的支持下,在學校、學院及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交通大學與多個企業合作,創建了西安瑞特快速制造工程研究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研發、生產、銷售3d打印系列設備、數控機床、機電設備等業務。該公司自成立以來,以提高我國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圍繞我國汽車、模具及機床等行業對產品快速開發和快速制造的需要,承擔了快速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設項目,建立了3d打印技術、快速模具技術、超高速切削技術3個實驗室。依托西安交通大學的技術優勢,針對相關領域的關鍵技術問題及快速制造集成技術進行重點研發,并通過所建設的3d打印、快速模具和超高速機床3個中試車間完成了研發成果的工程化驗證,為相關制造業提供了成套的快速制造工程化研究成果和技術支持,并以技術服務和產品銷售等多種形式完成技術成果向本行業的輻射與推廣。
踐行深化校企合作,促進產學研結合,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走在潮頭浪尖。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同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創新驅動中實現發展早已成為了機械學院師生共同的心愿。
代代相傳 西遷精神融入科研
生于斯長于斯的劉紅忠教授,對西北這方熱土有著深厚的感情。在西安交大求學期間,教授的嚴謹與低調,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促使他最終選擇留在西北。劉紅忠教授入職不久,學校就針對青年教師進行了一系列的評估與考核,成績優秀者能夠破格提拔為教授,以便于青年教師開展各項工作。他以出色的科研成果在評估中名列前茅,抓住了這個機會。學校為所有的青年教師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搭建了良好的平臺,讓包括劉紅忠教授在內的各位青年教授備受鼓舞。參加工作逾20年來,機械學院的工作氛圍也是劉紅忠教授專心科研的最佳保障。同事間互幫互助,共同精進,一同在科研道路上不斷前行。
在劉紅忠教授眼中,做科研是他和同事們發自心底的渴望。科研本身是一件“苦差事”,需要苦苦追尋和探索。做科研工作者,必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上世紀50年代,交大機械學院的一批老教授,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義無反顧從上海來到條件相對艱苦的西安。一甲子時光荏苒,在老教授的耳濡目染下,新一代教師隊伍也一心科研,將個人的得失和利益拋在腦后,不分晝夜,不論工作日或休息日,踏踏實實完成自己的科研工作。“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在他們的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隨著國家進入新的經濟增長期,制造業面臨著從傳統產業向高端智能化的轉型。劉紅忠教授和他的同事們將繼續著眼實踐,潛心科研,在西遷精神的指引下,共同為實現機械行業高端智能化而不懈奮斗。
本文原載于2018年5月7日中國教育報7版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