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高產能、高成本、低價格、低效益、嚴環保”的嚴峻挑戰面前,中國鋼鐵行業進入低盈利時代,為彌補虧損,鋼鐵企業紛紛發展非鋼產業以自救,非鋼產業一時登上發展高峰。
據2013鋼鐵行業非鋼產業大會報道,今年上半年,我國產能在2000萬噸以上的7家鋼企非鋼產業營收占到總收入的23%,比2012年年底的20%有所增加,部分鋼企的非鋼收入和實現利潤已經占到總收入和總利潤的50%,我國鋼鐵行業的非鋼發展進入最好時期。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受經濟放緩的影響,鋼鐵產業處于低谷,中鋼協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會員鋼企實現銷售收入17998億元,同比增長0.94%,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22.67億元。86戶會員企業中虧損企業有35戶,虧損面為40.7%。6月,鋼鐵業再度出現全行業虧損,納入鋼協統計范圍的大中型鋼鐵企業虧損就達6.99億元。
據新華社報道,今年上半年,噸鋼利潤一度只有0.43元,兩噸加起來賺的錢不夠買一根冰棍。面對如此困境,各鋼鐵企業為走出冬天尋找出路。此前,“武鋼養豬”曾一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而現在,養豬、水泥、采煤,甚至釀造葡萄酒、電子商務、互聯網等都能看到鋼企的身影。
“鋼鐵企業圍繞主業,發展非鋼產業,實現適度多元化,已經不是局部問題、戰術問題,而是事關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全局問題、戰略問題。”中鋼協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長富在首屆鋼鐵行業非鋼產業大會上如是評價。
2012年,我國大中型鋼鐵企業銷售利潤率僅為0.04%,而非鋼產業銷售利潤率平均在3.5%至6%。雖然沒有達到全國工業行業6%的平均利潤水平,但已為鋼鐵企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鋼鐵行業中,鋼鐵主業結構好、盈利能力最高的寶鋼集團,2012年非鋼產業對集團的利潤貢獻率甚至達到37%。在許多主業盈利能力不高的鋼企,基本都是靠非鋼補貼主業,才勉強扭虧為盈。
中鋼協多種經營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本鋼集團副總經理許家彥介紹,鋼鐵業十年來累計投入非鋼產業資金達到700多億元,尤其是“十一五”期間,全行業投入非鋼產業的資金高達400億元,投資領域包括高新技術、鋼結構、廢氣資源和二次能源利用以及房地產等產業。首鋼、寶鋼、武鋼等特大型鋼鐵企業的非鋼收入已超過或接近1000億元的水平。
鋼鐵行業的“十二五”規劃中也首次提到了“既做強鋼鐵主業又向鋼鐵上下游產業鏈延伸的一業為主、適度發展相關多元產業轉變”。
不少鋼鐵企業把非鋼產業發展列入總體發展規劃,到“十二五”末期的2015年,寶鋼規劃非鋼年收入達到2000億元,首鋼集團規劃非鋼年收入1000億元左右,武鋼規劃非鋼年收入1100億元以上,占集團規劃總收入的30%以上,濟南鋼鐵集團提出“十二五”期間,非鋼收入和非鋼利潤每年增長25%以上。今年6月3日,唐鋼集團與韓國浦項簽署led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謀求用三到五年時間,將合資企業建成在國內led市場占有率30%的企業,營業收入達到500億元。
非鋼產業仍需合理規劃
在非鋼產業被看做鋼企救命稻草時,不得不注意的是,這根稻草還并不牢靠,我國鋼企的非鋼產業發展還很不平衡。“從鋼鐵全行業來看,盈利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并不多,部分鋼企非鋼依托主業生存的狀況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轉變,市場競爭力仍相對薄弱。”許家彥表示。
李新創認為,缺乏規劃、“散、小、弱”是鋼企非鋼產業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目前多數鋼企的非鋼產業發展定位、發展方向仍然不明朗,口號式的目標宣傳多、抓單一項目多。由于缺乏規劃,非鋼產業間缺少關聯性,難以形成合力,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和話語權,只能被動跟風,無法與其他同行競爭。甚至在有的鋼企內部,同一業務有多家單位參與,出現內部競爭。“非鋼產業是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非權宜之計、救急之策,應當對非鋼發展進行系統研究,制定詳盡可行的實施方案。”他說。
據介紹,在國際上,美鋼聯、蒂森克虜伯等世界著名鋼鐵集團,其非鋼收入均已接近或超過鋼鐵主業。其中蒂森克虜伯非鋼產業占比為40%至60%、新日鐵占比約35%、印度塔塔占比約40%。
蒂森克虜伯集團第一、第二板塊主要屬于鋼鐵主業,第三板塊專營客梯、貨梯等以及全系列產品相關的服務,第四為工廠技術板塊,第五是零部件技術板塊,第六是船舶系統業務板塊,集中發展軍艦。
專家指出,這些都可以為我國鋼企提供參考。
圍繞主業發展相關多元產業,打造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是目前不少鋼鐵企業的優先選項。唐鋼集團董事長于勇說,在微利的市場格局下,產業鏈、供應鏈和合作方式成為鋼鐵企業競爭力的重要要素,所體現的核心問題就是資源的優化配置。
李新創表示,鋼企要進一步延伸鋼材深加工產業鏈,發展以鋼鐵配套服務為主體的產業,積極投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地區特色的區位性優勢產業。
張長富指出,鋼企實現一業為主,適度發展相關多元產業,決不是盲目轉產,既要把主業做強做精,但還要堅持把多元產業作為“事業”來干,是事關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全局問題”、“戰略問題”。
而充分利用鋼鐵企業現有的廠房、場地、閑置資產,利用鋼鐵企業特有的“實力品牌”和潛在的內部市場優勢,引進有實力、有資金、有技術的商家融入非鋼產業,成為盤活資源的有效方式。
前瞻產業研究院非鋼產業研究員鄭新風認為,鋼鐵企業發展非鋼產業,就必須具有自己核心的競爭力,這也是企業能否進行多元化經營的重要條件,同時,企業還應擁有良好的財務狀況,并具備實施多元化戰略的剩余資產,并將這些資金充分利用才能考慮多元化經營——如果企業連主業的資金都捉襟見肘或經常陷入財務危機,多元化經營就無從談起。
鄭新風還指出,鋼鐵企業發展非鋼產業還應認真審視自身企業的發展階段、財務監管能力,認真選擇適合的目標行業和發展模式,否則非鋼產業不但不能使鋼鐵企業擺脫主業的困境,甚至還有可能陷入新的泥潭。
國內鋼鐵企業發展非鋼產業,應重點發展能對主業構成支持的產業、資源型產業及強協同作用的產業,有序發展與主業有一定協同作用增值客戶服務的產業,酌情發展與主業有關聯且能發揮主業優勢的產業。
來源:中國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