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廣州車展時,很多專訪中同行都會問到企業在渠道這塊的布局,企業自己也會主動談一談未來的想法。看了一些,聽了一些,聽出些差異來,跟大家分享分享。
目前渠道建設主要工作就是兩種,一是重新梳理,二是填補空白。重新梳理的主要代表像這次廣汽本田發布的渠道變革,所謂渠道變革就是花三年時間對旗下490家4s店進行店面改造,以期達到通過4s店傳遞廣汽本田全新服務理念和品牌定義的目的。從而提高單店在銷售、服務上的能力和覆蓋面。這事在前些年一汽大眾干過、東風標致干過,目前看來是有幫助的,且助力不小。
填補空白則要分兩個小項,其中一個是針對銷售,一個是針對售后。目前國內主流汽車企業旗下經銷商規模基本在300~1000家區間,年銷量在30萬輛左右的基本在300家~400家左右。從幾個企業的年銷量和網點數量看,這項指標的正常值應該是單店平均年銷1000輛,業內做得比較好的像上海大眾平均年銷量能超過1200輛。
從這里基本就出現分水嶺了,年銷量在50萬輛以下的(豪華品牌除外),大部分目前還停留在針對銷售的擴網,而年銷達到70萬輛以上的企業已經開始有意識地針對售后服務進行網絡布局,一些保有量比較大的豪華品牌也是如此。
無論是針對銷售,還是針對售后,其實企業都是根據自身現狀在做事。保有量少的擴銷量,保有量多的提升服務質量。但是我們之前提過,汽車流通行業早已不再是原來的暴利時代,除非是有很被看好的光明前景,投資者在建4s店這件事情上變得極為謹慎。而一些品牌擁有一定保有量支撐,售后利潤可以得到保證的前提下,仍然能讓投資者趨之若鶩。
當然,渠道是企業發展情況的其中一項指標,還包括研發、產能、產品、品牌、人才儲備等,這些東西互相循環,好則越好,壞則越壞。有些企業在銷量下滑時,總強調是自身有意識地在收縮,卻不想銷量根本就是企業發展的一個綜合體現。下滑就是證明上述那些環節出了問題,說主動收縮誠然就是掩耳盜鈴,自己騙自己。
來源:蓋世汽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