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隨著科技的進步而改變,植保無人機就是近幾年迅速發展的成果,去年很多人買了無人機,今年又有很多省市把無人機作為農機新產品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中,這讓植保無人機的熱度進一步增加。雖然很多地區都買了植保無人機,但植保無人機作業服務市場卻不是很理想。湖北、吉林等地有關部門調查得知,植保無人機作業賺錢比較難,大家還是使用傳統植保機械,而植保無人機不受歡迎也是有原因的。
第一,植保無人機價格仍然比較高
根據市場上銷售數量較多的植保無人機分析,單機4萬元左右加上電池、遙控器、充電器、灌藥機、移動基站等配置,一臺植保無人機單價大約在10萬元左右,而且這是最普通的植保無人機,買了這些還不夠,還要配上小型汽車,總體投資要在12萬-14萬左右,按照3年折舊計算,每年折舊資金就4萬,并且作業量也不是太穩定,短期想獲得收入基本不可能。
第二,低價惡性競爭
2017年飛防價格差不多保持在6-8元/畝,這價格區間讓大中型飛防隊在盈虧之間平衡,還有一點點的贏利空間,而今年某些地方出現了3元/畝的情況,按照這種收費標準,別說盈利,估計要虧本了。這樣的價格難以保證飛防質量,給農民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失。
第三,植保無人機作業續航時間短,故障率高
植保無人機看起來“高大上”其實不然,載重小不說續航能力也不長,噴藥的過程要頻繁換藥換電池,大大影響作業效率。而操作植保無人機也需要足夠的技術,如果技術不好就會導致植保無人機故障率高,碰撞、摔機甚至是爆炸都有可能發生,安全性令人擔憂。
第四,配套服務不健全,無人機維修成本高
植保無人機的操作員培訓是個問題,沒有達到持證上崗的要求,這是無人機事故率高的原因之一。相信很多地區都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就是植保無人機作業的時候由于操作不當,導致機器摔壞或者其他問題,而無法馬上修復,錯過了作業時間,嚴重影響作業面積和收益,這是普遍存在的。
第五,飛防作業質量評價標準不統一,也影響作業收入
植保無人機的性能、作業缺乏統一的標準,同時在防治效果的標準上,飛防組織與農戶看法要求不統一。部分農戶對飛防作業服務要求過高,不準出現病蟲害危害現象;而植保無人機服務隊只能按照地方標準控制病蟲危害,兩者之間往往發生矛盾,導致作業服務費用難以收取,實際收入往往只有作業面積的80%上下。
第六,作業服務耕地分散,影響作業效率
作物生長進程不一致,病蟲害程度不同,分散經營,“插花”田多,植保無人機統一作業服務困難,防治成本增加、作業效率明顯下降,直接影響經濟收入和積極性。
第七,專用飛防藥劑應用比例低,影響作業防治效果
專用飛防藥劑是與植保無人機相配套的應用技術,其普及應用直接決定飛防的作業質量。這幾年植保無人機飛防作業面積雖然增加較快,但是專用飛防藥劑的應用比例卻還是相當地低,而且是在測試應用階段,無奈之下只好采用傳統藥劑加助劑的方法。可是傳統藥劑無論是配方還是成分藥效都是按照傳統噴灑來計算和設計的,用于飛防植保不僅是藥劑濃度和噴灑速度的問題,還關系藥效的問題。這也給植保標準的制定帶來了難題。
第八,潛在風險較大,影響收入
在作業服務時,經常會遇到一些突發性的旱澇等極端性氣候,以及農資價格變動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防治成本,影響作業收入。賺錢是硬道理。在購置植保無人機前,先靜下心來,未雨綢繆,學習借鑒他人經驗,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看看是否真的購買植保無人機。
目前越來越多的農業企業和種糧大戶意識到,我國農機和農業行業的短板,無人機并不一定比傳統的植保機械好,噴藥方面采用了靜電噴霧技術的易噴田(水旱田多功能自走式高壓靜電噴霧噴桿機)要比無人機強上太多。
來源:鳳凰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