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我國無人機產業迅猛發展,以深圳大疆為代表的消費級無人機,其生產、銷售已占據全球領先優勢,無人機農林植保、警用安防、能源電力、快遞物流等行業應用也不斷取得突破,無人機產業已成為當前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的熱點,成為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新亮點。但近年來無人機安全影響及擾航事件頻發,不僅嚴重影響了航空運輸安全及社會公共安全,也引起各地方對無人機的嚴格管控,甚至影響了產業健康發展。加強無人機安全監管,已成為迫切之需。
從目前行業和市場來看,無人機管控主要分兩個方面:一是對合作目標的實時監控、管理。目前,低空輕小型無人機主要通過通信網絡、wi-fi等“云”系統來實現監管。據統計,目前市場上約80%的企業擁有自建的無人機監管系統或加入了其他“云”系統,如民航局批準的8朵“云”平臺系統。而大中型固定翼無人機主要通過安裝廣播式自動相關監視(ads-b)、雷達、衛星導航等無線電系統,實現監控管理。這一類監管主要問題在于缺乏國家法規和標準強制要求,約束力不強。同時,加裝芯片、模塊等成本較高,技術手段和路徑不統一,難以實現國家層面的統一監管。
二是對非合作目標的探測、識別、定位、預警、反制等。目前,國際上主要通過無線電頻譜監測、低空雷達探測、聲光監測等多種監視手段來實現無人機探測、定位、識別,然后對無人機進行壓制反制,主要利用無人機飛控原理采用電磁干擾來阻斷無人機遙控、圖傳或導航信號,或通過聲波干擾和無線電壓制、劫持等手段,迫使、誘騙無人機返航或迫降,以及基于物理手段的管控技術,包括激光、電磁能量摧毀和物理捕捉等。這類管控技術的問題也在于成本高、部署不方便、使用不規范,并且難以實現對輕微型無人機的有效探測、識別和反制。
隨著無人機應用范圍的越來越廣,全世界范圍內針對無人機安全監管的法規標準、技術手段都在不斷創新完善。紅外、雷達、激光、無線電、柔性網、物理捕捉等監測攔截手段在復雜環境下的組合應用越來越多,將無人機與有人機一起,實現一體化飛行監管已成為國內外研究和支持的主要方向,其中,美國、瑞士等都在部署國家無人機空管系統,阿聯酋甚至在研發基于區塊鏈的人工智能驅動的、自主的智能無人機系統交通管理(utm)平臺。
來源:中國航空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