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業作為我國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之一,其關鍵技術和領域在未來20年仍會是重點發展的方向。”近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濱士如是表示。
再制造是廢舊機電產品的高技術維修改造和產業化,其重要特征是:再制造后的產品質量和性能不低于新品,成本只是新品的50%,節能60%,節材70%,對環境的不良影響顯著降低。
徐濱士介紹說,改革開放后大力度的工業文明建設使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了35年,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的奇跡。但西方國家早期對自然資源掠奪性開采和污染物隨意排放導致的生態急劇退化和環境嚴重污染等一系列問題,也在我國呈現出來。因此,迫切需要進行第二次改革。
黨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再制造符合國家發展戰略。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確定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再制造產業已成為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節能環保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徐濱士認為,作為一項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的再制造應該從四個方面予以重點突破。
一是研究再制造質量控制的科學基礎。壽命評估是再制造質量控制的核心研究內容,建立準確的再制造壽命預測模型,需要深入研究探索以產品全壽命周期理論、廢舊零件和再制造零件的壽命評估預測理論等為代表的再制造基礎理論,以揭示產品壽命演變規律的科學本質。
二是創新再制造成形加工的關鍵技術,研發用于再制造的先進表面工程技術群,使再制造零件表面涂層的強度更高、壽命更長,確保再制造產品的質量不低于或超過新品。截至目前,我國科學家已成功開發納米表面工程技術和自動化表面工程技術,未來除對它們進行進一步完善外,還需研發生物表面工程技術等新的方向。
三是制定和規范標準體系。徐濱士表示,我國再制造起步較晚,再制造企業的技術積累少,缺乏相關標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再制造的廣泛應用。因此,應盡快建立系統、完善的再制造工藝技術、質量檢測等標準以推動再制造走向規范化的標準體系。
四是加強國內外再制造產業的交叉融合。徐濱士提出,我國要借鑒國外再制造逆向物流與信息化管理手段,完善國內再制造流通管理發展中國自主創新的表面工程與修復技術,加強再制造工藝手段的應用探索加強中國自主創新的再制造質量控制方法與標準交叉融合。
來源:中國科學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