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產能為何“越淘越多”
作為產能過剩“釘子戶”,我國的鋼鐵行業,一方面深處“不淘汰沒未來”境地,另一方面在地方行政力量干擾下深陷“越淘越多”的魔咒
近期,隨著國家淘汰落后產能的各項政策不斷出臺,各地淘汰鋼鐵落后產能聞風而動。但《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日走訪多家鋼企發現,鋼鐵業“去過剩產能化”并非一帆風順,不少地方政府揣著“別人壓產能,自己賭機遇”的心態,做大做強鋼鐵,為未來靚麗政績和局部繁榮“埋伏筆”,造成鋼鐵業陷入“越淘越多”的魔咒。
在目前鋼鐵投資回報率跌至工業行業最低,企業多在生死線上掙扎的背景下,很多接受本刊記者采訪的鋼企負責人,并不寄希望于國家出臺政策救活企業,反而希望少用行政干預,多用創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方式來讓鋼鐵行業擺脫困境、健康發展。“只有政府把住‘管與不管’邊界,鋼鐵‘去過剩產能’才能有成果、可持續。”
“越淘越多”魔咒難破
目前,中國鋼鐵產能究竟是多少?業內比較認同的數字是10億噸左右。而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預計,今年我國鋼材實際消費量為6.93億噸,2014年鋼材實際消費量為7.15億噸,“產能過剩顯而易見。”
針對上述問題,國務院出臺《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提出化解產能過剩工作路線圖。目前,我國已經提出在五年內壓縮8000萬噸以上的鋼鐵產能總量,占目前全國鋼鐵產能的8%左右。去產能化,已經成為鋼鐵業的中長期目標。
傳統鋼鐵大省山東、安徽等地,明確提出對國家嚴控的鋼鐵等五大產能嚴重過剩行業,不再審批新增項目、不再上馬新產能2013年11月底,河北省在唐山、邯鄲、承德等地啟動化解過剩產能行動,第一天就拆除8家鋼鐵企業高爐10座、轉爐16座,共減少煉鐵產能456萬噸、煉鋼產能680萬噸。
但對于“去過剩產能化”能否一帆風順,鋼鐵業界持謹慎態度。“從2008年開始形成4億噸巨大產能,其中80%沒有經過國家審批無序建設,也是目前過剩產能的主要來源。”中國鋼鐵協會副會長遲京東舉例說,在2008年底開始的“四萬億”投資帶動下,不少鋼鐵企業沖動擴張,而地方政府受本地gdp、財政收入、就業等考核指標影響,也為這種無序擴張推波助瀾。
調研中,本刊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即使目前中央三令五申強推“去產能化”的背景下,各地仍然較為普遍存在各種“鉆空子”行為。
有同處某地的三家民營鋼廠,實際產能超過千萬噸。由于目前官方只給800多萬噸“指標”,于是三家企業老板坐到一起磋商確定各自減產額度。爐子不拆、人員不散,如此壓產能的可持續性難免存疑還有的地方政府強調,在本輪壓產能中提出,其本地產能過剩不是主要矛盾,當地鋼鐵產業未來著力點,在于優布局、調產品、搞集中,打造鋼鐵產業“升級版”,打自己的“小算盤”。
目前,全國粗鋼日產量仍然維持在200萬噸左右水平,鋼廠實質性減產成為現實還有待觀察。很多鋼鐵業界專家和企業負責人說,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鋼鐵過剩產能壓縮就存在一個“越淘越多”魔咒。自1996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產鋼大國之時起,十多年來國家針對鋼鐵業產能過剩問題先后實施了幾輪宏觀調控。但行政審批干預式的鋼鐵產能調控,淘汰鋼鐵產能的衡量標準主要是對產能和規模,奉行“淘小保大”的原則。
如此調控,不僅沒能遏制鋼鐵業產能迅猛擴張,產能反而“越淘越多”。“一家規模在淘汰線以下的鋼企,市場反應、盈利情況、環境保護均良好,但規模達不到政策的‘生存線’就會面臨淘汰。為了能合法生存,鋼企只能擴大規模,不僅造成企業經營困難,無形之中更新增大量產能。”浙江工商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陳剩勇說告訴本刊記者。
國企、民企齊喚“公平”
近日,知名行業獨立研究機構莫尼塔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發布分析報告指出,根據國際經驗,美國利用市場倒逼機制去產能完成產業升級,效果良好而日本通過政府多項措施干預的方式解決落后產能問題,治標不治本。在控制過剩產能方面,我國目前使用的方法跟日本較接近,市場化的調節方法應該是借鑒的方向。
不少鋼鐵企業負責人亦表示,鋼鐵行業要根治產能過剩必須依賴市場進行優勝劣汰,但前提是在公平的環境中競爭。
有調查顯示,2011年,一個中部省份大型國有鋼鐵集團噸鋼上交稅金275元,而當地兩個產鋼最多的民營鋼鐵企業噸鋼上交稅金僅為44.21元和31.45元。“許多民營鋼企在地方上享受優惠的包稅制,不管是否擴大規模,上交固定稅額。與此相反,國營鋼企大多屬于中央企業,與此無緣。”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顧問吳溪淳向本刊記者表示。
此外,部分地區由于環保監控不到位,通過環保標準控制產能,反而使得一部分達標運行企業“吃悶虧”。華菱湘鋼環保首席工程師劉憲告訴本刊記者,公司5年投入約30億元用于節能減排,無形中增加了產品成本。
“對于鋼企來說,使用環保減排產品的情況下,平均生產一噸鋼比不用增加100多元成本。”遲京東表示,較高的環保成本對于投資回報率已跌入低谷的鋼鐵企業來說負擔很重。
除去民營企業在稅收、環保等領域占據的優勢,國企的社會責任負擔也成為“不能承受之重”。河北鋼鐵集團董事長王義芳曾在面對為何國有鋼企效益弱于民營鋼企的提問時表示,公司在金融危機之中沒有裁過一個員工,這也從一個角度揭示國企的成本和負擔的社會責任。
“不少大型國企成為功能齊全的‘小社會’,醫院、學校等一應俱全,各種社會負擔比較沉重。背著沉重的行囊與競爭對手賽跑,勝負結局可想而知。”華菱漣鋼黨委書記汪俊說。
“目前的市場環境對于任何一種類型的企業都不公平。”湖南省工業經濟聯合會副會長陳代富說,“一些民營企業偷稅漏稅、生產非標產品、環保執行不到位使得大型國有鋼鐵企業有吐不盡的苦水。但對民營企業來說,政府對國有鋼企進行顯性或者隱性的財政補貼也讓民營企業感到被歧視和邊緣化。”
“管”與“不管”邊界在哪
2013年5月13日,在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電視電話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已經指出,由于多種原因,像鋼鐵、水泥等行業上項目都是需要審批的,但多年來恰恰沒有管住管好,以致造成產能嚴重過剩。相比之下,家電、服裝等行業早已走上市場化軌道,不用政府審批,靠市場優勝劣汰,沒有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這說明,該審批的審批不嚴格、執行不到位的,費力辦了事而又事與愿違。
“中國式產能過剩問題的根源,不在經濟在體制,可謂知易行難。因此破解中國式產能過剩頑癥,不僅要調控市場,更亟須調控的是政府。”接受本刊記者采訪中。陳剩勇表示。
一些專家建議,“去政府化”實際上并不是政府完全讓行業放任自流,關鍵是政府應從如下兩個層面把握好“管”與“不管”的邊界。
首先,維持公正公平的行業秩序,解決通過偷稅漏稅、污染環境、生產劣質產品等進行不正當競爭的問題是政府的本職,也是市場能健康運行的保障。
一些專家提出,在目前鋼鐵產業“去產能化”的進程中,政府可以通過有序推進產業梯度轉移和環保搬遷、退城進園、兼并重組或跨區產能置換等,引導國內有效產能向優勢企業和更具比較優勢的地區集中。還可以發揮價格杠桿的市場調節作用,研究實施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水價,倒逼落后產能退出市場。同時,通過建立產能嚴重過剩行業信息系統,發揮信息化在市場監管中的作用。
其次,在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的前提下,應該通過改革政績考核機制,切實減少政府的干擾,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
有專家指出,鋼鐵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地方政府行政力量支配。根本化解辦法是靠市場機制,使市場優勝劣汰的作用能夠發揮出來。而現行的政績考核機制的缺陷,與根深蒂固的“地方主義”相結合,催生了各級官員和地方政府的諸多短視行為,無形中消解了國家宏觀調控的功效。
一些企業負責人介紹,當初為項目去一些地方考察,得到“一把手”接待禮遇,嘗到“零地價”、高補貼、低成本貸款甚至廠房、設備等實惠。在此情況下頭腦一熱上馬的項目,往往還沒投產就已經過剩。而一些地方官員私下則坦言,gdp“排名比賽”是一個剛性的指標,與鄰近地區“己消彼漲”的壓力,是任何地方黨政“一把手”事業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為了在gdp政績錦標賽中勝出,地方官員在招商引資過程中,不惜違法違規,犧牲環境,犧牲百姓利益。在涉及土地、環保等事項的審批方面,地方政府通常采取‘變通’的方式,網開一面。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惜與企業共謀,規避國家的法律、法規和相關的產業政策。”陳剩勇強調,“要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就必須改變gdp掛帥的政績考核,必須改變基于政績的官員晉升制度。”
來源:瞭望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