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打法很多樣,賽道很擁擠,產業很早期。”這是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諸多與會者的共識。
“ai打法很多樣,賽道很擁擠,產業很早期。”這是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諸多與會者的共識。
landing.ai 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吳恩達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稱,伴隨著人工智能產業的爆發式增長,許多行業的規則將被改寫,比如交通、醫療、農業制造、航空、金融等。
而事實上,目前在中國人工智能的各條細分賽道上,除了涌現大批初創公司外,不少巨頭也已涉足。那么,和互聯網巨頭相比,初創公司的機會在哪里?
第四范式創始人兼ceo戴文淵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現在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也涉足很多領域,可能也會做和我們類似的事情,但互聯網巨頭和人工智能初創公司的業務形態是不一樣的。互聯網巨頭主要是以2c為主,而初創公司更多關注2b領域。
同時,戴文淵指出,“雖然看上去bat資源很多,但是這些資源會分散,所以bat投入到人工智能上的資源可能遠小于人工智能初創公司。我們現在無論在團隊的數量、質量和領導水平等各方面都遠超于bat的同類團隊。而且在業界已經落地的成功案例上,我們也遠超過bat。”
除了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認為,人工智能的配套硬件也“大有可為”。
傅盛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談到,因為人工智能出現得太快,目前我們仍處于整個行業配套不夠完善的早期階段,產業鏈也不成熟。在人工智能的硬件方面,由于技術本身各家的差距不大,最后還是落在產品化上,所以找到一個非晰的場景,并且提高產品的易用性和應用性變得很重要。
“一家公司不是靠技術就能贏,而是要真正重視用戶體驗,并將用戶體驗做到極致才是關鍵。”傅盛稱。
戴文淵也認為,目前人工智能仍處于初始階段。如果以標準模塊來說,目前人工智能行業還處于標準建立的過程當中。現在的標準離最終的狀態仍有很大的差距,比如上下游的生態中可能仍存在大量不兼容的情況。隨著整個業界分工越來越細分化,上下游標準的制定將會變得更加重要。
(國際金融報記者 黃希)
來源:和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