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里東尼電子研發中心 茹玉攝
浙江在線9月15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陳麗莎 茹玉 記者 張帆)太湖南岸的浙江湖州織里鎮,經歷了古來刺繡、造船、刻印書、板書業商賈云集的欣欣向榮,體味了史上絲織“遍聞機杼聲”的繁華似錦,也曾在當代發展中淪為杭嘉湖平原出了名的“窮鄉僻壤”。
好風憑借力。在改革開放的東風洗禮下,織里徹底變身,完成了從“農民創業”到“產業創新”,再到“產城人融合”的蛻變。織里鎮副鎮長黃栩頗為自豪,“今年8月,在浙江省一年一度的小城市培育試點考核中,織里鎮位居榜首。”
如今,走在織里街頭,高樓林立,當年只聞水鄉土話的氣息已然慢慢消褪。一身黑色亞麻衣褲,頭頂扎著時下流行的小辮兒,土生土長的織里人周建華戲稱自己走在了“潮流的前端”。
從農民到創業者,時代變遷中,周建華親見了時間的力量。“哪像現在繁華,40年前,整個織里鎮就只有一條很窄小的老街。”
40年后,一個個像周建華一樣的“農民”洗腳上岸變身“市民”,昔日老街生長成建成區22平方公里的“小城市”,成為集聚45萬人口的移民之都。1萬多家童裝企業在這里扎根,全國80%的童裝產自這里,作為“中國童裝之都”,織里已是名副其實。
在織里從太湖小漁村演變為民營經濟重鎮的過程中,作為千千萬萬創業者之一的周建華,也經歷了難忘的“停三開四”電荒往事,“以前老街上樓房間遍布‘空中蜘蛛網’,胡亂附掛和私拉亂接隨處可見。常常用電很緊張,有時候家里就只能亮一個燈泡。”而今,這樣的窘迫已不復存在,“現在用電可靠了,車間所有機器一起開都不會跳閘。”
國網湖州供電公司織里供電所所長張海峰說,“40年前,鎮子上只有兩臺變壓器,東面一臺,西面一臺。”后來,電網建設規模不斷擴大,但仍然在很長時間內追不上織里商業迅猛發展的速度。如今,通過超前布局電網建設,在織里供電所轄鎮區已擁有公用變超過1190臺,且絕大部分都是400千伏安的變壓器,保障了鎮上每月就達9730萬千瓦時的用電量。
織里供電所主動服務童裝小鎮換季生產,緊急增容。茹玉 攝
有了可靠的電力保障,從農民草創到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對周建華而言,也不再只是夢想。
周建華經營著的晨苗制衣有限公司,是織里典型的“前店后廠”,生產、生活和經營“三合一”的家庭小作坊。
“過去,燙衣服要用燃煤蒸汽鍋爐,一天100斤煤,不停地燒,燒了十幾年。環境惡劣,工作效率還低。”周建華回憶,以前一個個蜂窩煤就堆在門口,進出都會揚起一陣灰,空氣混濁,在窗外晾個衣服,白衣服能變灰衣服。火災和鍋爐爆炸事故也是時有發生。
面對這樣的消防安全隱患和環境污染問題,2012年起,國網湖州供電公司著手推進電能替代工程,通過開展織里鎮“煤改電”改造,歷時三年,共完成7余臺小鍋爐改造項目,累計完成替代電量10286.13萬千瓦時,節約標煤5.5萬噸,減少煙塵0.2萬噸、二氧化碳22.1萬噸、二氧化硫0.1萬噸,節能減排化為織里產業轉型升級的真實推動力。
燃煤蒸汽鍋爐改造成電鍋爐后,再沒有煙熏火燎,沒有夏季里的大汗淋漓,也沒有煤渣困擾。車間里,用電熨燙衣服,只需控制好開關,鍋爐便溫度恒定,水量恒定,安全便捷自動化,熨燙以每5秒一件衣服的速度進行著,品質標準可控。在愈發“神清氣爽”的生產環境背后,可窺見織里產業轉型升級的軌跡。
與周建華一樣打拼在改革開放浪潮里的沈新芳,則從農民企業家中“脫穎而出”,將“產業創新”做到了極致。
2017年夏天,浙江東尼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鳴鑼上市。沈新芳和沈曉宇這對父子檔站在一起“敲鑼”,17年前,他們創辦的企業還只會織衣服,而如今卻成功轉型“紡”起了全球一流的超微細合金線材。
作為高端手機顯示屏加工生產的合金線材,國外的競爭對手制造這一產品已經細到0.1毫米,而東尼電子竟做到了0.06毫米。一整套全智能生產設備,對供電質量要求極高。在東尼電子全自動化的生產車間中,原料上線后不過幾分鐘,一批新型合金線材就下線。沈新芳說,“設備運行過程中,電壓跳閃一下就損失70萬元,停一下直接損失上百萬。”
織里供電所主動服務童裝產業用能。王佳 攝
為此,織里供電所全面加強配網建設。今年以來,織里地區專項整治工作共計改造新增配變容量23140千伏安,織里地區供電可靠性同比2017年由99.8744%提升至99.9094%,年戶均停電時長由2017年的11.32小時減少至7.97小時,停電時長同比減少3.35小時。
優質的電力服務也絕不“拖后腿”。沈新芳表示,“現在的電力服務非常貼心。”正如他體會到的,如今在織里,企業“一次都不跑”就能享受優質服務,一改以往帶著資料來回跑的繁瑣,“獲得電力”的速度正越來越快,與產業轉型升級的快節奏步伐相一致。
“產業創新”的故事還在進行,“產城人融合”的變形記也已悄然上演。
來源:大眾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