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自然》雜志12日在線發表的一項基因編輯學研究,歐洲與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告稱:針對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的全基因組脫靶效應的高效檢測系統,在小鼠身上完成了測試。該研究成果將促進基因組編輯從研究到臨床的轉化。
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有“基因魔剪”之稱,被認為是人類醫學史上具有巨大潛力的創新技術,但只有在完全識別并消除額外的非目標(脫靶)突變時,這項技術才能真正實現臨床應用。
所謂脫靶突變,指的是crispr-cas9復合物附著在基因組的多位點上,并切割了錯誤的dna片段。檢測這種突變的系統必須在體外以及整個生物體內都進行測試。
此次,美國麻省總醫院以及瑞典阿斯利康公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靈敏度較高的“體內脫靶驗證”(verification of in vivo off-targets,簡稱vivo)系統,可以檢測crispr-cas9在生物體中的脫靶突變。vivo系統會事先識別出潛在的脫靶位點,在基因組編輯后再確認這些位點中是否有位點發生了改變。研究團隊在小鼠肝臟中檢測了該系統的準確度,方法是設計出靶向小鼠體內pcsk9基因的多種向導rna(grna),包括混雜性(可以靶向多位點)的grna和特異性更高的grna。
結果證實,vivo系統不僅能檢測到混雜性grna誘導的數十種脫靶突變(包括發生率僅為0.13%的突變),而且正確設計的grna并不會帶來任何可檢測到的脫靶突變。
研究人員認為,vivo系統為定義基因組編輯在實際應用中的脫靶效應設立了重要標準,并證實了設計出特異性極高的grna的重要性。
來源:中國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