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末期,我記得上小學一年級時第一次去城里,幾乎一個晚上都沒有怎么睡覺,心情非常的興奮,夢幻著城里寬寬的馬路和高樓大廈。早上四點多鐘就起床,打著手電筒,走了二十多公里的山路,去乘坐早晨的第一班早車,一路的顛簸,但心情卻像朝圣一樣,走了幾十公里的泥沙馬路,然后又走了幾公里柏油路面,那時柏油路面只有七米寬,還是國道,夏天在柏油路面上行走,涼鞋后跟都會粘掉。
轉眼到時了七十年代中期,我也隨著社會的大招工參加了養路工作,從此就與養護馬路和修馬路結下了一輩子的緣份。
1979年春,我因工作業績突出,養路段把我從管養泥沙路調到柏油馬路國道上。哪個時候修柏油路,完全依靠人工、手工修筑,有季節性,只有四、五個月的時間。每年能修個2至3公里就算不錯,而且是頂著日中心的太陽去做事,在馬路邊上搭一個熬柏油的爐子,爐子旁邊用石頭支一塊鐵板,在鐵板底下生火,鐵板上手工鏟上瓜米加溫翻炒,憑著經驗,溫度合適時再澆上瀝青用手工翻炒均勻,再用人力鐵板車一車一車推到路上,一天下來,衣服干了又濕、濕了又干,不知道有多少回,下班后衣服滿是雪白的鹽霜。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從手工攪拌瀝青混合料,過度到用小型“腳盆”式攪拌機拌和,效率得到了提高,從純手工過度半手工半機械。
進入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瀝青混合料的攪拌技術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記得當時購買了一臺泉州筑路機械廠生產的雙滾筒30型瀝青混合料攪拌設備,這臺設備對骨材料可以自動稱量,骨材料加熱的溫度也得到了提高,瀝青計量采用浮標尺加接近開關的容積式計量,油石比相對來說更精準了,產量也得到了提升,每小時瀝青混合料產量可達30噸,記得在1999年一年就出料施工三水線三十多公里瀝青面層,當時三水線瀝青路面攤鋪完成,還是建國五十周年獻禮工程。平坦、筆直、寬闊的瀝青路面得到沿途老百姓的高度稱贊,極大的改善了沿途幾個鄉鎮居民的出行,沿途的經濟也得到了飛速民展。2004年三水公路又選為宜春召開全國農運會的自行車比賽車道,路兩旁美麗生態風光,清新空氣選手們贊不絕口。
進入新世紀2000年后,公路飛速發展,2002年當購置了宜春市首套國內先進的qlb2000型瀝青拌和站,當時建立湖田鎮的老320國道旁邊,實現了工廠化生產,骨材料有五種規格,溫度全自動控制,骨材料、瀝青、礦粉全自動稱量。生產出來的瀝青混合料質量穩定、溫度精準、產量有保障,每小時達160噸,為宜春召開全國農運會和國省公路瀝青路面施工建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時光飛逝,日新月異。
2004年春夏之交,大萬公路改造,工程質量要求高,進度抓得緊,當時又審時度勢購置了一套國外先進的3000型瀝青拌和站,設備故障率低,機器也更人性化、工人工;勞動強度出更低、產量每小時達240噸,生產出來的瀝青混合料了得到了更高的認同。大萬公路,高胡一級公路等重點項目都留下了它的靚影。
進入2010年后,當時又大手筆謀劃,向更高質量、進度標準看齊,又購置了一臺更節能更環保4000型瀝青拌和站,產量每小時320噸。因使用天然氣,在2013提還被交通部評為節能環保推廣工程。供應了明月大道、環城南路、新320國道改建等大大小小幾百個工程項目的瀝青混合料。現在也來還在生產中,真可謂勞苦功高,老當益壯,見證宜春公路的日新月異的變遷。
來源:中國江西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