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式手機充電服務,圖片來源暢充科技
【本文來自鈦媒體特色欄目「快公司」】
鈦媒體注:共享充電寶是不是偽命題似乎難以妄下定論,但是在2017年分時租賃的風口上,共享充電寶企業倒下了一批已是既定的事實。在共享充電寶以低頻次需求、伴有安全風險等種種詬病之下,共享充電寶并沒有創業者、資本方所想象的那么肥美和誘人。共享充電寶服務市場已經經歷洗牌,其規模和價值正在被重新調整和認識。
同屬于分時租賃的共享充電服務,布局在機場、火車站、客運站、醫院等出行人流密集的場景,“樁椅直充式”的固定位置的共享充電服務,卻遠沒有可移動共享充電寶領域的玩家蜂擁那般競爭激烈。而在這個場景更加多樣反而玩家稀少的領域,目前有一家名叫“暢充科技”的初創公司唱“獨角戲”。
據鈦媒體獲悉,這家做手機共享充電服務的公司在成立的第四年——2018年已經累計完成超過1億元的融資。盡管公司成立以來的造血能力很強,但是逐步實現盈利卻也是18年之初開始的,并且進入手機充電服務行業,更多是各個場景的真實需求推著他們走的。
從廣告流量模式到付費充電,還是一個好生意么
暢充科技ceo米更林向鈦媒體講述了他們的創業過程。米更林表示,他們是13年底開始涉足這一領域,但出身傳媒行業的米更林對硬件并不擅長,所以從2014年到2017年初,整個團隊一直都在做硬件的研發,從第一代開始一直研發到了第八代,由于沒有可參照的產品,所以很多產品在工廠階段就失敗了。
這幾年的研發是一路從失敗過來的,很多次都要堅持不下去了。三年的研發硬件,研發費就燒掉了1.2億。
而初創公司的團隊生存和產品研發是同等重要。幸運的是,在專心搞研發的日子里,他們也圍繞產品動了一些變現的“小心思”。在提供手機充電服務的前兩年,產品的主要盈利模式是通過為用戶提供免費的手機充電服務,而用戶完成一定的廣告瀏覽點擊以及軟件安裝的推廣任務,從而收取廣告商的廣告費和推廣費。據米更林介紹,這種通過廣告流量來變現的模式,在最初小范圍的實驗結果非常好,一臺產品一天的最高流量是人次,而后客戶的訂單便一直簽到2016年底。
但出于對用戶隱私和安全上的考慮,以及團隊的長遠發展,團隊最后決定在2016的年中不能依靠這樣的變現模式走下去了。起家于巨人研究院的創業團隊都開始準備回到熟悉的游戲賽道了。但是令人意外的是,當第八代手機充電產品投入到小范圍的試驗,發現用戶的付費意愿很高,因此,在出行場景提供付費充電服務的商業模式一下就跑通了。
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暢充科技已經在全國的出行場景提供了組充電服務裝置,每天的訂單量在3—4萬左右。目前的主要產品以座椅樣式為主,單組裝置最高配置版的成本近1萬,但據米更林計算到,以一臺設備日均100人次的流量,單次付費3元,那么一臺的成本最快一個月就能回來。
董事長紀學鋒補充道,相比于共享充電寶,暢充現有的產品應用場景更偏向人流量大的大型公共設施。暢充的充電設備無論在充電便利性還是安全可靠性,都可滿足客流應急充電的需求,這對于手機充電來說是更剛性的需求。
盡管同為分時租賃模式,但暢充的免押金付費充電變現方式已獲得反復驗證漸獲成功。
未來主打快充服務,加快拓展服務場景
米更林還透露,他們去年投入2000萬定制了一顆快充芯片,這顆芯片可支持華為、oppo等各類主流品牌手機的快充需要,未來的快充服務將是他們的主打和優勢。
此外,暢充科技還表示進一步豐富產品樣式和拓展場景。他們打算和星巴克、麥當勞等品牌類餐飲門店合作,推出吧臺式快充服務,將充電裝置嵌入在吧臺桌面上,滿足包括手機、電腦等智能設備的付費充電服務。甚至,他們還打算將充電裝置和自動售賣機進行結合,對充電裝置設計成耳麥形狀,把充電設備和售賣機包裝成潮流、時尚的亮點。
在米更林看來,盡管充電服務看起來是一份做起來越來越成熟和順利的生意,但他也坦言,在滯留等待場景的“低電量焦慮”觸發的充電需要是一個十分偶然且突發的低頻次需求。這個需求很小而美,但也很剛性,因為幾塊錢的成本可以讓等待的人痛痛快快的使用手機,對低電量迫切使用者來說,也是雪中送炭,而充電寶作為備用電源,或是用戶最后萬不得以的選擇。
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分時租賃的共享充電多集中在餐飲店、酒店的充電寶共享,在火車站、醫院場景目前卻只有暢充科技一家,這多讓這家創立4年的公司有點孤獨,以至于讓他們懷疑這個市場是不是走對。
但看完這家創業公司的整個歷程仍然可以發現,他們拿下如北京、天津火車站這樣優質場景的資源能力,3年堅持技術研發和積累、以及多輪資本輸血、自我造血優勢,都是他們今天獨享這一個細分市場的關鍵所在,也成為了阻礙勢單力薄入局者進場的重要壁壘。
董事長紀學鋒也坦承,由于暢充過去精力都集中于充電本身,掃碼成交的流量未轉化為活躍用戶流量。他表示,到今年年底將把投放的充電服務裝置提高到0個。而據他考察稱,全國機場、客運站、火車站、醫院、景區以及便民行政服務中心、營業廳等場景可容納30萬臺充電裝置,換句話說,共享手機服務至少是三四百億級的市場。
據鈦媒體了解,在今年7月份暢充科技完成新一輪6萬融資,此前的1月份獲得網絡林奇的3萬投資,18年累計融資數額超過了1億元。暢充科技還計劃今年9月份啟動a輪融資。
未來5年內,暢充將拓展2-3萬個公共場所手機充電應用網點,同時將網點下沉到餐廳、便利店、地鐵等越來越多的公共場所。
(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劉煒心)
座椅式手機充電服務,圖片來源暢充科技
【本文來自鈦媒體特色欄目「快公司」】
鈦媒體注:共享充電寶是不是偽命題似乎難以妄下定論,但是在2017年分時租賃的風口上,共享充電寶企業倒下了一批已是既定的事實。在共享充電寶以低頻次需求、伴有安全風險等種種詬病之下,共享充電寶并沒有創業者、資本方所想象的那么肥美和誘人。共享充電寶服務市場已經經歷洗牌,其規模和價值正在被重新調整和認識。
同屬于分時租賃的共享充電服務,布局在機場、火車站、客運站、醫院等出行人流密集的場景,“樁椅直充式”的固定位置的共享充電服務,卻遠沒有可移動共享充電寶領域的玩家蜂擁那般競爭激烈。而在這個場景更加多樣反而玩家稀少的領域,目前有一家名叫“暢充科技”的初創公司唱“獨角戲”。
據鈦媒體獲悉,這家做手機共享充電服務的公司在成立的第四年——2018年已經累計完成超過1億元的融資。盡管公司成立以來的造血能力很強,但是逐步實現盈利卻也是18年之初開始的,并且進入手機充電服務行業,更多是各個場景的真實需求推著他們走的。
從廣告流量模式到付費充電,還是一個好生意么
暢充科技ceo米更林向鈦媒體講述了他們的創業過程。米更林表示,他們是13年底開始涉足這一領域,但出身傳媒行業的米更林對硬件并不擅長,所以從2014年到2017年初,整個團隊一直都在做硬件的研發,從第一代開始一直研發到了第八代,由于沒有可參照的產品,所以很多產品在工廠階段就失敗了。
這幾年的研發是一路從失敗過來的,很多次都要堅持不下去了。三年的研發硬件,研發費就燒掉了1.2億。
而初創公司的團隊生存和產品研發是同等重要。幸運的是,在專心搞研發的日子里,他們也圍繞產品動了一些變現的“小心思”。在提供手機充電服務的前兩年,產品的主要盈利模式是通過為用戶提供免費的手機充電服務,而用戶完成一定的廣告瀏覽點擊以及軟件安裝的推廣任務,從而收取廣告商的廣告費和推廣費。據米更林介紹,這種通過廣告流量來變現的模式,在最初小范圍的實驗結果非常好,一臺產品一天的最高流量是人次,而后客戶的訂單便一直簽到2016年底。
但出于對用戶隱私和安全上的考慮,以及團隊的長遠發展,團隊最后決定在2016的年中不能依靠這樣的變現模式走下去了。起家于巨人研究院的創業團隊都開始準備回到熟悉的游戲賽道了。但是令人意外的是,當第八代手機充電產品投入到小范圍的試驗,發現用戶的付費意愿很高,因此,在出行場景提供付費充電服務的商業模式一下就跑通了。
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暢充科技已經在全國的出行場景提供了組充電服務裝置,每天的訂單量在3—4萬左右。目前的主要產品以座椅樣式為主,單組裝置最高配置版的成本近1萬,但據米更林計算到,以一臺設備日均100人次的流量,單次付費3元,那么一臺的成本最快一個月就能回來。
董事長紀學鋒補充道,相比于共享充電寶,暢充現有的產品應用場景更偏向人流量大的大型公共設施。暢充的充電設備無論在充電便利性還是安全可靠性,都可滿足客流應急充電的需求,這對于手機充電來說是更剛性的需求。
盡管同為分時租賃模式,但暢充的免押金付費充電變現方式已獲得反復驗證漸獲成功。
未來主打快充服務,加快拓展服務場景
米更林還透露,他們去年投入2000萬定制了一顆快充芯片,這顆芯片可支持華為、oppo等各類主流品牌手機的快充需要,未來的快充服務將是他們的主打和優勢。
此外,暢充科技還表示進一步豐富產品樣式和拓展場景。他們打算和星巴克、麥當勞等品牌類餐飲門店合作,推出吧臺式快充服務,將充電裝置嵌入在吧臺桌面上,滿足包括手機、電腦等智能設備的付費充電服務。甚至,他們還打算將充電裝置和自動售賣機進行結合,對充電裝置設計成耳麥形狀,把充電設備和售賣機包裝成潮流、時尚的亮點。
在米更林看來,盡管充電服務看起來是一份做起來越來越成熟和順利的生意,但他也坦言,在滯留等待場景的“低電量焦慮”觸發的充電需要是一個十分偶然且突發的低頻次需求。這個需求很小而美,但也很剛性,因為幾塊錢的成本可以讓等待的人痛痛快快的使用手機,對低電量迫切使用者來說,也是雪中送炭,而充電寶作為備用電源,或是用戶最后萬不得以的選擇。
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分時租賃的共享充電多集中在餐飲店、酒店的充電寶共享,在火車站、醫院場景目前卻只有暢充科技一家,這多讓這家創立4年的公司有點孤獨,以至于讓他們懷疑這個市場是不是走對。
但看完這家創業公司的整個歷程仍然可以發現,他們拿下如北京、天津火車站這樣優質場景的資源能力,3年堅持技術研發和積累、以及多輪資本輸血、自我造血優勢,都是他們今天獨享這一個細分市場的關鍵所在,也成為了阻礙勢單力薄入局者進場的重要壁壘。
董事長紀學鋒也坦承,由于暢充過去精力都集中于充電本身,掃碼成交的流量未轉化為活躍用戶流量。他表示,到今年年底將把投放的充電服務裝置提高到0個。而據他考察稱,全國機場、客運站、火車站、醫院、景區以及便民行政服務中心、營業廳等場景可容納30萬臺充電裝置,換句話說,共享手機服務至少是三四百億級的市場。
據鈦媒體了解,在今年7月份暢充科技完成新一輪6萬融資,此前的1月份獲得網絡林奇的3萬投資,18年累計融資數額超過了1億元。暢充科技還計劃今年9月份啟動a輪融資。
未來5年內,暢充將拓展2-3萬個公共場所手機充電應用網點,同時將網點下沉到餐廳、便利店、地鐵等越來越多的公共場所。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