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3·15晚會雖然沒有指名道姓地曝光某一家車企,但關于汽車企業與國內汽車檢測機構勾結,通過修改送檢車輛發動機數據等手段,制造假油耗的報道卻直指了整個汽車行業的問題。
此報道一出就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有網友表示國家部門監管缺失,監測程序不公開、不透明是造成車企油耗造假的直接原因。由于汽車油耗檢測機構出來的油耗測試結果,會公示在工信部的網站上,以備消費者查閱。因此,不少人將監管失職直指工信部。當然,油耗造假與主管部門工信部確實脫不了干系。但對于制定《汽車燃料消耗量標識》規范的發改委來說,也不是一點關系沒有。
為了解決油耗標識的問題,發改委發布的《汽車燃料消耗量標識》規范要求,汽車廠商從2008年7月1日起,所有出廠新車必須張貼國家發改委測試的車輛在市區、市郊的行駛油耗和綜合三種油耗標識,以全面地表述貼標車輛在各種路況下的油耗。這個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汽車的真實油耗(此前標注的都是理論油耗),但此規范不具強制性,也沒有制定罰則。一旦出現油耗造假的情況,車企不會付出真金白銀的代價。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從來沒有出現類似美國2012年對現代企業虛報油耗,做出的高達4億美元罰款的案例。又比如,盡管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從2009年起,就在碰撞車輛安全標準測試的同時,增加了真實油耗數據的測試,但測試結果也并未對外公布過。
油耗問題實際上只是汽車行業多年來存在的多頭管理、實則無人管理現狀的冰山一角。諸如此類的還有汽車的產銷統計數據,目前發布部門除了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還有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中汽協”的銷售數據是生產企業批售給經銷商的數據;“流通協會”發布的是汽車經銷商終端銷售的數據。因此,兩者的數據經常出現沖突。也曾出現過天籟、雅閣根據雙方數據爭搶誰是b級車銷售冠軍的情況。而關于汽車銷售數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也曾發布過一段時間,其稱是汽車終端上牌數據。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打架之后,中汽研最終退出。真正掌握真實銷售數據的是公安部,但其銷售數據從來不向社會公開,汽車企業只能花高價購買汽車銷售真實數據。
不久前,曾任吉利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院長的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曾發表過一篇題為《汽車強國需要科學穩定的法制管理》的論文。圍繞著汽車產業的有效管理,趙福全認為有三個基本問題必須理清,即汽車產業誰來管、管什么和怎樣管。誰來管,指的是行為主體。目前的情況是管理的部門很多,但誰對汽車產業負總責不清楚;管什么,涉及到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權責劃分;怎樣管,則要從立法的科學性和執法的有效性方面去尋找答案。
據趙福全的不完全統計,僅“管理”汽車的國家級單位就有12個之多,恐怕國民經濟中再沒有哪個產業能受到如此多的“關照”了。但各部門都僅從自身職能范圍出發行使權力,做的只是“各掃門前雪”的事而已。這種“各自為戰”的管理機制到頭來只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可能從根本上系統地解決汽車產業面臨的諸多問題。像汽車這樣復雜的關鍵性戰略產業需要某一個部門能站在國家的高度上來做全局統籌規劃,同時有足夠的權限協調甚至領導其他相關部委統一行動,做強汽車產業,并促進汽車社會健康發展。
來源:汽車探索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