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銀行聯合發布的最新報告建議,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必須強化農民的產權,提高征地補償標準
仿佛被一個巨浪卷入了大海,身材矮小、黝黑干瘦的楊云覺得從來沒有過這么大的壓力。
自從10年前云南省昆明市呈貢區開始新城建設,楊云家世代耕種的10畝地被征用后,楊云離開了土地,投身新區各個建筑工地打起了零工。
“被征地之前,全家靠種蔬菜、花卉、水果,年收入將近6萬元。”43歲的楊云對《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記者說,但現在的收入很不穩定,“金融危機后,新城發展步伐放緩,很多建筑工程停了下來,就業的機會少了,當然也影響到收入。”
楊云僅僅是呈貢城鎮化進程中10萬離開土地的農民縮影。就在這個月,首個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發布,計劃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這意味著還將有1億個“楊云”們將被拋入全新的生活方式。
“老路”的風險
對城鎮化的理解問題上,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長陸慶光有一個例子。
“有一次某省縣市一級的主要領導到研究生院參加培訓,我在上課之前向他們提了一個問題:最近國家頒布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大家學習了以后有什么體會?”
結果,40多人的教室里,鴉雀無聲。“我又換了一個問題,誰讀過這個規劃?”陸慶光說,“又是一片讓人非常難以忍受的沉默!這些同志連讀都沒讀,甚至可能有些人連知都不知道。”
“他們是在一線最直接領導城鎮化實踐的,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是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本框架的。”陸慶光說,“如果對這些規劃都不了解,肯定會走到老路上的。”
陸慶光所謂的“老路”,根據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教授李民在各地調研的發現,也可以概括為:“地方上打著新型城鎮化牌子做什么事的人都有”。有些地方忙著圈地,動輒幾十平方公里,侵犯農民的利益有些地方在擴鎮的時候只建地面的房屋,對排水和污水處理不力。
相對于認為城鎮化是關乎“城市”的命題,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瑋認為新型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條新途徑。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政策問題,但還涉及技術、社會組織管理、文化傳統等問題,僅僅從某一個角度來解決新型城鎮化問題就有偏差。
在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原司長陳文玲看來,就算是已經有5億多人進入城市,但目前種種還不能稱作是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化。
德州案例
楊云的例子,其本質意義在于揭示城鎮化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城鎮化,更是人在生活方式上的城鎮化,否則,無異于只是給城鎮化畫上了一張好看的皮而沒有改變本質。
這方面的一個案例來自山東德州的 “兩區同建”(農村社區和農村產業園區同步建設)。
德州“兩區同建”發起于2007年,該市寧津縣柴胡店鎮東崔村等5個村農民自發自主將五村合并成一個大社區。這一實踐隨后得到了德州市官方的支持。
通過村莊合并和新型社區建設,德州市每個行政村新增耕地約為拆遷舊村莊占地的1/2左右,全市總共將新增約100萬畝耕地,且始終堅持達到95%以上農戶簽字才能實施整村遷建。
德州“兩區同建”的資金主要來自政策性資金、統籌性資金(通過土地增減掛鉤政策所產生的土地收益)、社會性資金等,其中主要是統籌性資金。
“我很贊成城鎮化‘要就’地的提法。”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許一飛說,就地城鎮化最重要的是要瞄準縣城,如果當地農民的收入水平、享受的公共資源服務與當地縣城居民相當,就可以認為實現了城鎮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城鄉發展規劃院院長付崇蘭也認為,城鎮化不是將城市無限制地向農村地區延伸,使鄉村成為與城市同質化的一部分——而是要求留住鄉村,實現“三農”與城鎮化、工業化的差異化協調發展。
求解財稅改革
有專家測算,農民轉移到城市的人均成本是10萬元左右。未來有2億~3億人將進入城鎮,這就需要30萬億元。這樣大體量的錢從何處落實,錢又怎么用?
針對“錢從哪里來”這一城鎮化建設的關鍵問題,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銀行本月25日在北京聯合發布的最新報告《中國:推進高效、包容、可持續的城鎮化》建議,應改革財政體制,設置不動產稅,提高城市服務價格,擴大地方財政收入基礎。在中央政府建立的明確框架內,應允許地方政府直接舉債。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也認為,應根據人口規模配置基本公共資源。把大中小城鎮公共資源配置均等化作為中央地方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點之一。在推進行政區劃體制改革的同時,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
“為什么北京中關村的房子炒到10萬元/平方米,甚至有的地方炒到20萬元/平方米,不是房子在起作用,而是公共資源在起作用。”他說。
上述報告還稱,由于城市擴張主要依靠征用農村土地,目前耕地面積已經下降至接近1.2億公頃,逼近糧食安全保障的“紅線”。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必須強化農民的產權,提高征地補償標準。城市土地分配也應該由市場價格來引導。
報告建議,對工業用地可采用基于市場的定價,將比重過高的工業用地轉化為商業和住宅用地,這有助于鼓勵服務業發展,降低住房成本。
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英卓華稱,在新型城鎮化模式下,政府應當支持而不是取代市場,應允許城市更有機、更高效地成長。
來源:騰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