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的工具行業,從經濟低潮期中廣大企業表現來看,情況不容樂觀:只有少部分企業在轉型升級中積極作為,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一部分企業雖有所動作,但力度不夠,效果不明顯;更多的企業對即將到來的重大變革基本上缺乏準備。我們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很多企業認識不到位,只把當前的經濟低潮看成是常規的經濟周期變化,而沒有認識到,這是當前全球經濟再平衡中一次全局性的重大經濟結構調整。
第二,在多年高速發展驕人業績的掩蓋下,很多企業沒有覺察到,粗放式經營積累的大量深層次矛盾已經到了臨近爆發的邊緣,成為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攔路虎,不解決就無法繼續前進。
第三,一些企業對中國新一屆政府治理經濟的政策取向不夠理解,還在指望“政府出手救經濟”來幫助自己走出困境。
工具市場持續低迷——長期粗放式發展積累的矛盾兩年來的經濟調整實踐證明,一系列在經濟高速增長期被掩蓋的矛盾和問題,紛紛冒了出來,成為經濟發展的攔路虎。
工具行業這兩年市場形勢的逆轉和持續低迷,是前所未有的。從中國工具市場規模近年來的變化可以看出,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2009年探底后迅速反彈,這應歸功于“四萬億”刺激政策。但2012年開始出現并持續至今的二次探底,卻是刺激政策起的反作用。這種二次探底現象,即使在金融危機的發源地美國也沒有出現。歐、美、日諸國,雖然日、歐恢復較慢,但也是持續回升,雖有小的波動,但未出現如中國那樣的大起大落。
根據工具分會的月度統計快報,中國工具企業的銷售已經連續21個月出現負增長,這不僅在進入新世紀后前所未有,也與中國宏觀經濟總體穩定的發展態勢不相協調。中國2012年gdp增長率達到7.8%,2013年一、二季度雖略有回落,但到三季度末又回升至7.7%.從全球看仍然名列第一。應該說宏觀基本面是良好的,但企業卻舉步維艱。就工具行業來看,連續負增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們倍感困惑,很多國家gdp增長率遠遠低于中國,但企業的日子比我們好過,又是為什么?
以發達國家美國和日本兩大經濟體為例,全球經濟界公認,2013年美、日復蘇勢頭良好,預測2013年的經濟增長率有望達到2.5%以上。大家請注意,這一增長率遠遠低于中國7.8%的水平。但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國家宏觀基本面出現一點好轉,就會迅速傳導到基層每一個領域,產生巨大的效果。
難道中國gdp的真正含金量比發達國家低嗎?還是有其他不易覺察的深層次矛盾,影響了中國宏觀經濟的活力傳導到各行各業?
對于這種“宏觀好微觀弱”的反常現象,中國經濟學界倒是有一種說法,稱之為中國經濟管理體制下特有的宏觀、微觀指標分化現象。具體解釋是,由于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嚴重依賴各級政府的直接投資,往往為政績而重數量、輕質量。大量投資項目存在投入大、效益低等問題。這些項目確實對gdp做出了貢獻,但對經濟的真正拉動作用卻較小,有時甚至起到反作用。從這里,也許可以看到中國經濟生活中深層次矛盾對經濟影響的冰山一角。
其實,對“宏觀好微觀弱”這種反常現象的上述分析還停留在表面上,并未真正觸及中國經濟中的深層次矛盾。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深層次矛盾已經累積到隨時可能觸發危機的水平。由此可見,在政府直接干預下的粗放式增長給經濟帶來的后遺癥才是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最大攔路虎,各行各業再也不能麻木不仁、聽之任之了。必須通過深化改革掃清障礙,才能繼續前進。
應對全球經濟“再平衡”的挑戰——工具企業要提高抗風險能力兩年來中國工具市場的下行,不是終極周期性的波動——熬一熬就能挺過去,而是全球經濟結構失衡的后果,必須通過經濟結構調整來解決。只有通過結構調整,才能使失衡的經濟再平衡,恢復持續健康發展。當前世界各國都在做這件事,中國也在做,盡管各國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調整的內容也不一樣,但通過結構調整使全球失衡的經濟再平衡,是一個繞不過的坎,必須認真面對。2009年中國政府曾經試圖用加大刺激來替代這種調整,結果事與愿違,產生的后遺癥對經濟社會造成的種種困擾,成為今天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絆腳石。這個經驗教訓一定要認真吸取。
對國家來說,經濟結構調整是一項大工程,要考慮到國內國際全局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但對每個企業來講,只要認清了形勢,下決心跨出轉型升級的步伐,做起來也簡單,就是我們業內常說的結合企業條件來“調整產品結構,轉變發展方式”。這句話的關鍵詞是轉型升級要“結合企業條件”,就像全球結構調整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側重點和做法一樣,中國各行業企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也必然有不同的側重點和做法,不會有一個對每個企業都適用的模式。
來源:中國機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