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報道港媒稱,中國香港和臺灣的環保組織呼吁內地的飲料制造商采取更多行動來減少塑料垃圾,此前的一項調查發現,在海灘清理行動中撿到的塑料瓶里有三分之二可能來自內地。
據香港《南華早報》9月2日報道,據當地環保組織“綠惜地球”與香港8個非政府組織、臺灣3個非政府組織進行的一項初步調查稱,在香港和臺灣沿海撿到的塑料瓶中,有約66%上面都寫著簡體中文字。
報道稱,該組織領導了一項針對海灘清理行動中收集到的塑料瓶的“品牌調查”運動。在香港和臺灣的16個海灘上,共收集了5200個瓶子。據“綠惜地球”稱,有超過4400個瓶子擁有可識別的品牌。其中,有約66%的瓶子上寫有簡體字,28%寫著繁體字。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認為,絕大多數寫有簡體字的瓶子來自內地。
“寫有簡體中文的瓶子可能在香港的一些商店有售,或者是游客從內地帶來的,但這一數字很小,”朱漢強稱。
報道稱,在香港的醉酒灣、沙頭角等沿海進行了10次清理行動,收集到1776個有可識別商標的瓶子,其中38%寫有簡體中文字,55%寫有繁體字。
報道指出,這一數字表明,這些垃圾不僅僅是內地制造商制造的,當地生產商也應該承任責任,朱漢強說。在臺灣,監測點主要在澎湖列島,在這里有86%的瓶子寫有簡體字。
朱漢強說,海洋中的大多數塑料瓶和塑料垃圾都是內地制造的,它應采取積極行動來減少垃圾,比如設立制造商責任機制。
該環保組織還呼吁2016年成立的粵港海洋環境管理專題小組加強協作,防止塑料垃圾污染海洋。
來源:參考消息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