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業機器人被稱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淘金“中國制造”的“風口”,其研發、制造、應用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帶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產業布局有新突破,關鍵零部件突破尚需時日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工業機器人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本土企業不對推動技術創新,特別是伴隨關鍵性零部件方面的技術積累,國內機器人企業正積極搶占市場。日前在深圳舉辦的2018智能制造與機器人產業對接交流會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研究院副院長丁寧表示,機器人存在的意義就是要為人服務,要具備工具、經濟、技術、社會屬性,隨著運行、使用成本高等難題的解決,機器人產品落地將不斷推動企業積極使用機器人投入生產,推動制造模式的轉型升級。
圖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研究院副院長丁寧在交流會上發表人機共生時代的機器人才培養上設計與實踐的演講。
由深圳市經濟貿易和信息化委員會、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市機器人協會共同編寫的《2017深圳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 2017年深圳市機器人產業產值已破千億元,與2016年同比增長超過30%。統計顯示,2017年深圳市機器人企業數量已從2016年的469家增至594家,產業產值達1035億元,工業增加值達360億元。其中,工業機器人產業產值達755.56億元,工業增加值為275.12億元。
深圳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指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融合正成為新趨勢,一方面推動產業規模提升,隨著勞動成本不斷提升,機器人換人的積極性也在提高。其中,快遞小哥和3c生產線的工人將會是機器人產業作為人機協同、幫助人完成重復性任務的最好應用場景。
在2018智能制造與機器人產業對接交流會上,機器人迎賓成為一大亮點。
畢亞雷表示,在智能制造發展中,關注深圳機器人生態的發展具有理論意義。目前,ai本身推動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機器人也很好地成為了ai產業的抓手。同時,以智能機器人熱點應用為主體的ai生態系統正在逐漸發展。在基礎層有算法模型、智能芯片、智能傳感器;在技術層有語音識別、文本識別、圖片識別;在應用層有無人機、智能駕駛、智能機器人、智能教育、智能金融、智能醫療等。而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工業互聯網以機器人作為關鍵基礎設施也發展得非常好。
事實上,相比前兩年以中小型企業為主,2017年深圳機器人行業已有龍頭企業崛起,工業機器人行業已開啟規?;?,服務機器人已進入快速發展期。具體而言,agv、無人機、家庭機器人等領域已有龍頭企業崛起,如應用于3c和物流等主導產業的“本體+系統集成”領域,代表企業有雷柏科技、中科德睿等;控制器、伺服電機等機器人關鍵零部件企業發展迅速,彌補了行業空白,已涌現雷賽智能、固高科技等優秀企業,但減速器規?;行钑r日;服務機器人產業部分細分領域異軍突起的代表企業有神州云海、中智科創等。
長期關注智能制造和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深圳康利集團董事長王翠霞在交流會上表示,將為智能制造和機器人科技研發成果轉化,智能制造和機器人行業企業、項目與社會資本提供有效對接,將高端科研成果、產業和資金有機結合起來,更好地將核心技術走向產業化,走向高端制造。據悉,康利科創智谷科技孵化器目前已經正式投入運營,孵化企業已陸續進駐。龍崗區行政服務大廳在康利城分中心也已正式運營,成功打通了政企服務的“最后一米”。
機器人市場潛力大,工業機器人崗位空缺嚴重
“機器人革命”被稱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切入點和重要增長點,將影響全球制造業格局。為搶占新一代工業機器人國際制高點,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將為我國機器人產業提供更好的發展機遇,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突破新型材料、新型感知、智能控制等前沿技術和關鍵技術,加快新一代工業機器人的技術研發和樣機生產。
工業機器人替代效果明顯,正不斷顯現市場優勢。據畢亞雷介紹,按10年使用壽命折舊來算,工業機器人產品每年成本約5萬元,而3個成熟的焊接技工每年的成本至少需要21.6萬元。1臺工業機器人在產生相同效益時,投入的成本是使用人工成本的23%。這個比例將大大降低企業的制造成本,為企業盈利提供廣闊空間,提高企業價格競爭優勢。
然而,我國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密度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與韓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更加明顯。如韓國是全球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國家,每萬人中擁有機器人數量396臺;日本的萬人擁有量也達到了339臺;德國則以267臺的萬人擁有量位居第三。而我國的萬人工業機器人擁有量則僅為23臺,不及國際平均水平58臺的一半。目前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在我國比例為6.4%,日本26.6%、美國13.8%、德國13.6%、韓國10.8%。由此來看,與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意味著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隨著工業機器人智能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工業機器人已在眾多領域得到應用。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產銷需求預測與轉型升級分析報告》顯示,目前工業機器人已廣泛應用于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制造業、電子電氣行業、橡膠及塑料工業、食品工業等領域中。在我國,約33%的工業機器人用于汽車整車制造及汽車零部件制造行業、約31%的工業機器人用于電子電氣行業。
截止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生產已超過13萬套,累計增長68.1%,其中12月份產量達到12682套,單月同比增長56.5%,連續占據工業機器人最大市場。2018年至2020年將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最重要的3年,將直接關系到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目標的達成。隨著國內、國際品牌紛紛擴產,新開工工廠將在2018、2019年實現量產。未來3年,國內工業機器人產量在目前基礎上還會翻番,到2020年國內工業機器人產量或將超過25萬臺。畢亞雷表示,產量高速增長的背后也帶動了機器人行業的人才需求,不管是機器人的維修、調試、操作或編程,都大量需要相關的技術人員?,F在工業機器人崗位空缺嚴重,正是邁入工業機器人行業的大好時機。
機器人產業發展任重道遠,亟待產業突破
機器人產業發展包括研發試驗、機器人本體和零部件產業化、系統集成技術、服務等,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我國機器人產業鏈的發展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整體來看,產品以低端為主,我國大部分機器人企業目前集中在集成領域,加工組裝企業占多數,國產六軸工業機器人占全國工業機器人新裝機量不足10%;核心技術受制于人,自主創新能力弱,在核心及關鍵技術的原創性研究、高可靠性基礎功能部件、系統工藝應用解決方案以及主機批量生產等方面,距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雖然多年來國家對這方面也做了較大的投入支持,但由于原來市場規模和產業化程度不高,不足以帶動核心部件的發展,致使效果不理想。此外,自主品牌認可度不高、行業標準有待進一步規范等都制約著工業機器人高質量發展。
圖這中廣核創新打造的首個核電行業科普機器人——“核寶”正式亮相。(資料圖片)
由此可見,我國機器人技術實力不足制約了產業化規模,而規模較小也反過來制約了技術的發展,這些都影響了機器人產業化進程。畢亞雷認為,若想提高國產機器人的市場競爭力,一方面要擴大國產機器人產量,提高國內機器人企業的產能;另一方面,要推動國產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提高關鍵零部件生產能力,滿足國產機器人產能擴張的需要。
縱觀美、日、歐等技術強國,為進一步提升制造業在全球的競爭性地位,紛紛制定發展規劃。美國2013年提出“美國機器人發展路線圖”,重點是圍繞制造業攻克機器人的強適應性和可重構的裝配、仿人靈巧操作、基于模型的集成和供應鏈的設計、自主導航、非結構化環境的感知、機器人與人共事的本質安全性等關鍵技術來推動發展。
2015年初,日本政府公布了“日本機器人新戰略”,在其5年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研究開發下一代機器人中要實現的數據終端化、網絡化、云計算等技術;德國政府積極推行“工業4.0”戰略,構建“智能工廠”,打造“智能生產”,重點是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之間的交互合作。在美、日、歐等技術強國的大力推進下,近5年來下一代機器人樣機、示范應用、乃至實用系統不斷涌現。
目前,我國對智能制造和機器人亦高度重視,多部門力推機器人產業發展,從頂層設計、示范應用、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著手推進自主品牌機器人產業發展,扶持政策越來越全面、細化,明確提出了將“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作為大力推動的重點領域之一,提出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要“圍繞汽車、機械、電子、危險品制造、化工、輕工等工業機器人應用,促進機器人標準化、模塊化發展,擴大市場應用。
突破機器人本體,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傳感器與驅動器等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集成設計制造技術等技術瓶頸?!边@些對我國機器人企業突破技術瓶頸、提高產業化能力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在重點技術領域中明確了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重點主要為兩個方向:開發工業機器人本體和關鍵零部件系列化產品,推動工業機器人產業化及應用,滿足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迫切需求;突破智能機器人關鍵技術,開發一批智能機器人,積極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挑戰。
與此同時,工信部在原材料工業轉型發展工作要點中提出,在機器人產業方面,擴大關鍵崗位機器人應用,在健康危害和危險作業環境、重復繁重勞動、智能采樣分析等崗位推廣一批專業機器人。
盡管如此,我國工業機器人與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明顯,尤其是高端工業機器人核心部件和核心技術還需要進一步形成具有較大行業影響力的自有品牌。面對發展中的我國工業機器人,畢亞雷表示,要加快實現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一方面需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出臺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更有力舉措,助推工業機器人國產化,提升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企業在采購工業機器人時,不要盲目依賴進口品牌,而應綜合考慮性價比,在性能相當時優先選擇國產機器人。
(來自:搜狐網)
(編輯:)
,,
來源:企業觀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