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小型輪式挖掘機擺在重慶九龍坡金科機電城的店鋪門口,一夜春雨的沖刷,讓這些機器黃色的挖臂和鏟斗顯得格外锃亮,王姐站在自家店鋪門口,打量著來往的人群。
王姐在重慶代理銷售山東一個品牌的挖掘機、裝載機已有5年。臨近下午下班時分,一個身材不高的年輕人停在了王姐店鋪的門口,湊近一臺小型輪式挖掘機,王姐趕緊迎了上去。“這種挖機好多錢?多少小時需要保養一次?保養一次大概要好多錢……”年輕人拋出一連串問題,顯然是有備而來。
王姐一一作答后,年輕人顯得比較滿意,最終訂下了一臺“小挖”和一臺小型裝載機,也就是俗稱的鏟車。“小挖”是工程機械領域的行話,與那些動輒三四十噸的中大型挖掘機相比,重量在10噸以下的挖掘機常常用輪胎代替履帶以避免壓壞城區的道路,多在城市建成的道路上作業。
王姐今天生意不錯,一共賣出了4臺“小挖”和鏟車。相比兩年前,今年開春后的生意好了不少。王姐的店鋪一個月平均能賣出20多臺“小挖”和鏟車,比2012年時多出20%到30%。王姐認為,重慶基礎設施建設的“復蘇”和人工的漲價讓自己的生意逐漸好了起來。
重慶目前在主城內環和外環之間的區域建設力度非常之大,加上一些道路、輕軌、橋梁和隧道的建設,進而帶動周邊房地產建設,使得用挖機和鏟車的工地越來越多。
宏觀數據也印證了王姐的判斷,2014年一季度,重慶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82.71億元,同比增長10.9%,較全國平均水平高3.5個百分點而相對于部分二三線城市房地產市場悲觀的氣氛,一季度重慶房地產開發投資687.98億元,同比增長25.7 %,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積也增長了15.7%。
王姐說,自己在貴州的經銷點今年情況更好。在基礎設施仍然薄弱的貴州,王姐有的經銷點一個月能賣出50臺挖掘機和鏟車。
貴州一季度gdp增速達到了10.8%。今年一季度全國各省級地方gdp增速的頭兩位正是重慶和貴州。
在重慶近郊的永川區承包工程的宗勇也感嘆于基建、房地產和人工漲價帶動的工程機械使用熱潮。“大概去年的時候,一個房地產老板在新城區附近買了一塊地,這塊地中間的山包包大概有100米高,之后工程隊的挖掘機就日夜圍著這個山包包挖,不到一年時間,我前段時間去看,這個山包基本都被挖平了。”宗勇說。
他還表示,加上現在人工越來越貴,只要有工地,都缺不了挖掘機、鏟車這些工程機械,五年前“小工”價格大概在60元-70元/天,小工基本都是跟著家里男人到工地上打工的婦女,做做挑渣之內的零活,這樣的活計現在漲到了每天100元,如果用鏟車做同樣的活,只需要4個小時就能干五六個小工一天的活,外行想象的工地上肩挑背扛的情形現在是相當少了,至于說打罵工人什么的,現在基本都絕跡了,工人難找也難“伺候”,能用機器干的活基本都用機器了。
一些資金比較充足,能夠“挺住”的挖掘機租賃老板熬過前兩年的艱難時光后,日子又好了起來。
林華在重慶經營挖掘機租賃生意6年,曾在2012年上半年渡過一段難熬的時光后。2012年的時候,由于需求減少,20噸挖掘機在市場上的月租從2009年的3.2萬元降到2.8萬元左右。其實,現在的租金更低,只有2.6萬元/月,但由于生意好,林華的收益反而比兩年前高了。
“兩臺挖機基本上每個月都能租出去,主城區內的生意確實少了,但是周邊區縣的生意現在越來越多,不少周邊區縣建新城區,有很多工程。”
盡管如此,林華現在還是沒考慮加大投入再買進新的挖掘機,“畢竟房地產市場很難恢復前幾年的那種火熱了。”
重慶人金誠屬于沒挺過來的人。兩年多前,金誠貸款買回兩臺挖掘機,卻在2012年上半年遭遇“基建寒冬”。現在,他早已把挖機低價賣出去,開了一家小面館維持生計。
成都龍泉驛的葉添去年拿出自己積攢的32萬多元購置了一臺30噸的翻斗車,加入了姐夫為工地倒渣的生意,2014年春節前這臺車干了60天的活,除去油料、司機工資和維修保養的成本,凈賺12萬元,今年開春后生意仍然不錯,如果不出意外,這輛車到今年下半年就能收回成本開始盈利,當然,這還得寄望成都不斷增長的基建需求和落地新項目,但葉添似乎信心滿滿。
來源:全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