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創客峰會&正和島全球創新大集”活動上,身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的領軍人物的曲道奎,分享了自己對于創新、創業的見解。
我們可以這樣來看創新和創業的關系:“從0到1”和“從1到100”。
從0到1是創新,更像是在“點”上實現了突破。從突破了一項技術,突破了一項原理,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產品。從0到1,就是從無到有。
以色列在這方面做得最好。由于地域的限制,資源的缺乏,國內生產要素不齊備,所以猶太民族非常重視文化與科技。從0到1,以色列做得最多。他們一般是幾個到幾十個人做小量級產品,然后整個賣給別人。現在,中國成了以色列創新產品的主要輸出國。
從1到100是創業,在創新的基礎上,我們有了1,怎么到100?這是一個系統的問題,需要大量的資源集聚和有效配置,難度更大。這時候需要的就已經不是個人的能力,而是綜合競爭力。在座的各位搞創新創業,千萬不要從0直接做到100,那樣很可能是“做死”。首先要把兩個關系搞清楚,看你在從0到1、從1到100的區間內選擇什么,你自己的核心特點是什么?
還有一點,從1到100要看產業發展的驅動方式。現在的驅動已經不再靠單一要素。我們總是說創新驅動,但創新不是唯一的要素,更多的還有資金和市場的要素,當下要求創新和后兩者要緊密結合起來。
中國有兩次創新創業大潮,現在是最好的時代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現過兩次創新創業大潮。第一次創新創業大潮是從改革開放到本世紀初,中國在這個時期涌現了大量如華為、聯想、海爾等偉大的企業,這都是改革開放的產物;第二次大潮就是今天面臨的這個時代,也就是工業4.0革命的時代,又帶來的一個無限的可能。
這兩次的背景完全不一樣,要求我們具備的素質也完全不同。
前一次有四個背景。第一是供求失衡,也就是供不應求。遍地是市場,但缺少好產品。對參與第一次創新創業的企業來說,市場“遍地黃金”。現在生存下來的偉大企業,優勢集中在產業規模上。中國出了很多低成本大規模的企業,任何一個小商品都做到大市場里,靠的是勞動密集。
第二,對后發達國家來說,前面已經有明確的路線,經驗可以借鑒,創新投入很大,風險很大,不一定成功。
第三,國家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導致了很多法制外的新東西,不少企業通過模仿復制代工發展起來。
第四,很多企業的成功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出現的創業模式以貿易為主。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把法制不健全叫做規則上的機遇。第一波創新創業有三個要素:膽子,點子和關系。很多點子公司,或者通過關系把企業做起來。富二代、官二代,有高的位置自然而然有很好的資源。
今天時代不同了,這一次創新創業的背景和要素完全不同。我們今天面臨可這樣的大環境:第一不再有供不應求,而是全球性的供過于求。產業過剩成了常態的主題。原因就在于技術的進步,生產效率的提高。
第二是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現在我們已經走在前面了,還要往前走,已經沒人能給提供新的目標。中國往哪去,需要自己探索。
第三,法律法規的健全,更關鍵的是數字化、網絡化帶來的信息透明,再想躲在哪個角落,在市場上找機會,這樣真的不可能了。
在這種背景下,創新創業的模式開始要求個性化。靠技術突破,或者靠模式變革,不然就沒有競爭力,就行成不了規模。
在這種模式下,今天需要的要素不單單是看你辛苦不辛苦,還要看整體的管理能力看整個領域的產業規模,看資金能不能支撐起來,看團隊而不是看個人,看時機的選擇,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情。
總體來講,這次的時代機遇比上一次更大。原因是這次大潮趕上了全球第四次工業革命,處在一個大變革時期。有些技術已經進入了萌芽期和成長期,為我們提供了無限的機遇。新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創新創業的無限的支撐。過去我們一直跟隨,失去了很多機會,只能尋找一些小的創業點。但今天我們完全可以同步甚至超前。因為我們走到了同一起跑線上。
新時代下的挑戰與應對
事物畢竟有兩方面。對你好,同樣對大家都好,我們這個時代的創新創業會更慘烈,不會再有拍腦袋就創業成功,也沒法再一夜就做出一個偉大的企業。這時候的創新與創業比拼的是綜合實力競爭。
一個問題是資源需求變得日益龐大。改革開放30年中的創業,很多人都是從零開始,用少量的資源做大量的企業。第一桶金很容易淘,這是當時創業的特征。但是在今天,任何高新技術領域的創業都需要很大的投入。
另一個問題是競爭,你做的事情,全球的同行都在做。你的優勢在哪?同質化競爭給創業成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2000年我們成立公司,那時候沒有創新的文化,但是我們畢竟是領域里面最早的。現在雖然大環境好了,但競爭越來越厲害了,條件對大家都好,現在創新創業的難度和成功率可能比過去還要難。
還有一個是環境的挑戰。網絡化、數字化、全球化,這“三化”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開放和共享。 全球化之下就沒有時間和距離的差別,這個困難是非常大的。這就決定了今天創新創業的特點,資源與要素該如何快速整合,決定了創業的成功與否。
創新創業是典型的三高領域,高難度、高風險、高回報。一夜之間變成億萬富翁可能是大家的動力,但也要看到前面的高難度和高風險,創業是九死一生的,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成功的幾乎都是一些“非人”。
我搞機器人的驅動力就是喜歡。當時搞最早一代機器人,就是因為興趣,才深入到這個領域里面研發、創新。后來時代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我們自然而然地形成產品走向市場。這就是從創新到創業到過渡。現在新松骨子里還是一個創新的企業,我們80%的人才集中在研發、創新、設計這些領域,只有很少的一塊是生產、制造、服務,這些大部分通過外部合作完成。
創新創業并不是適合所有人。要看這件事對創業者個人的意義、創業者承受打擊的能力,以及對事物的判斷等等,可能是綜合要求。有些人適合創新,有些人適合創業,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特征特點去選擇擅長的東西,而不要一窩蜂地上,要根據自己的特點、資源、背景去選擇。創新創業不能單打獨斗,一定要有好的團隊。個人可以走得快,但是要想走得遠就必須有一個強大的團隊。
對于機器人領域,沒有終點 生命周期
機器人這個行業值得不值得扎根進去深入發展。首先,機器人本身是一個兼具技術性和綜合性的東西。從技術來講,它幾乎涵蓋了現在我們能想象的所有熱點,例如新材料、電子技術芯片、控制系統、軟件、語音視覺感知、人工智能,還有大數據和云。也就是說,在機器人這個大平臺上,幾乎集合了現在我們所有想象到的各種各樣的熱門技術,所以說發展空間巨大。
第二在市場方面,這是個幾萬億美金規模的市場。機器人這個概念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只是想象中或電視里一個機械手的樣子。今天的機器人已經成為了人類的伙伴,內容和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醫療、健康、國防、服務,機器人幾乎遍布各個領域。
第三,機器人可以支撐其他行業的發展。美國2013年就提出,用互聯網機器人“搭橋”。機器人可以和所有的領域相加:機器人+生產制造,機器人+國防安全,機器人+生產銷售,機器人+教育培訓、機器人+交通物流。這種做法顛覆了傳統領域。更關鍵的是,機器人是平臺式的技術,可以支撐并改變我們現在的模式。
第四,機器人的持續性。任何技術產品都有生命周期,創新創業得選擇一個周期比較長的技術。一般的技術三到五年,再短的兩到三年或是一年半載,但對于機器人領域來說,它的生命周期是沒有終點的。為什么?隨著智能的發展,隨著機器人水平的提升,這種技術和產品將永遠伴隨著人類。
(編輯:)
,,
來源:企業觀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